第一千零三十七章南迁迫在眉睫(1 / 3)

作品:《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但李建泰并不气馁,他由真定府向顺德府进发,要进广宗县城,遭到拒绝,他发兵攻打后才得以进入。

属实是大明特色了!

李建泰本人并非忠勇之辈,他自请督师出征,名义上是为帝分忧,实际上是为挽救自己家乡和富甲一方的财富。

他获悉家乡曲沃县陷落被仆人报告说家里的银子都藏起来了,此番出兵自是派出数个奴仆回去取银子,打锤匪是假,取银子是真,结果这些人皆是了无音讯。

唯有一个老头被放回来说锤匪让我给老爷带个话。

他们感谢李督师的康慨解囊,因为家里埋藏的金银珠宝都归了锤匪。

李建泰顿时捶胸顿足,像泄了气的皮球。

数日前在皇帝而前许下的豪言壮语,一下子抛到了九霄云外。

锤匪杀人,还要诛心!

也就是这个老头子给李家当了一辈子的奴仆,就算锤匪给他脱离奴籍都不愿意的那种,索性就扔回来。

李建泰闻家赀尽没,惊怛而病,进而惊慌失措。

从此李建泰无心西进,一直徘回于京畿南面观望形势。

他甚至连往雁门关走都不想去了。

崇祯在李建泰身上押下赌注,寄予厚望,毕竟是代替皇帝出征的。

故而朱由检对李建泰的动态极为关注,一时误听传闻,竟以为他已经“为国捐躯”了。

崇祯为此召见兵部尚书陈新甲,问道:“真定陷落,李建泰遇害,这事你知道吗?”

陈新甲微微皱眉如实回答:“陛下,臣不曾听说此事。”

因为李建泰离开京师也没多久啊!

真定怎么就陷落了?

崇祯十分的恼火,情绪激动道:

“朕在宫中都知道了,卿乃堂堂兵部尚书,为何还要骗朕?”

想不到为李建泰践行之日,就真天人永隔了!

陈新甲心想莫不是皇帝有别的消息来源?

他只知道最近贺今朝称王之后老实的很,根本就没出兵山西的意思。

故而他不假思索的道:“陛下,臣未见塘报!”

崇祯怒气越来越强:“城池已破,难设塘报,卿为何不派人远侦?”

“骑侦须工食,臣部无钱无缗,无从侦骑。”

听到这话,崇祯忍不住后退了几步。

堂堂兵部身负军事中枢之职,居然穷到无力派遣侦骑的地步,实在近乎荒唐。

不过更为荒唐的是朱由检不知从什么渠道得知李建泰在真定“遇害”的消息,其实纯属子虚乌有之事。

可崇祯却没有时间纠结假消息,只是觉得陈新甲的吃相过于难看。

朕手里刚刚有了些银子,你们就想要全部撬走?

于是君臣不欢而散。

第二天,流言不攻自破。

因为李建泰这个身长脸黑胡须茂密的山西大汉上书。

“请驾南迁,他愿意随太子先行,前往南京!”

崇祯看了这道奏疏也没有生气,更不会去给陈新甲道歉。

也懒得去追究他是怎么听到李建泰为国捐躯的流言去了。

他只是在思考南迁这件事。

其实朱由检心中也是早有这种想法的,特别是清军屡次入塞劫掠,贺今朝又在山西虎视眈眈。

因为按照目前的形势,他待在京师,根本就没有多少回旋的余地。

特别是听到杨嗣昌说南方藩王等人有很多钱财,商业发达,若是能够收上商税来,定然能够扭转乾坤,徐图恢复北京。

在北京是个死,在南京就是个生。

朱由检鉴于内外交困,曾与内阁首辅周延儒秘密商议“南迁”,并叮嘱他不得向外泄露。

可大明的皇宫都成筛子了,哪有什么秘密可言?

就连崇祯在哪个嫔妃床上多少时间都有记录且被传出去的。

所以此番不知通过什么途径,如此机密就恰巧传到了懿安皇后(天启皇后张氏)那里。

懿安皇后对周后(崇祯皇后周氏)表示坚决反对之意。

她说这是周延儒误皇叔,宗庙陵寝在此,迁往何处?

周后把这些话转告崇祯,引起朱由检大怒,立即追查向内宫透漏消息的人。

可由于懿安皇后守口如瓶,朱由检根本查不出个所以然。

毕竟嫂嫂又不是跟小叔子是一条心的,二人之间始终是有隔阂所在。

但崇祯对懿安皇后极为尊敬,视若自己的母后。

此事就这样不了了之。

可直接就流露出,崇祯对保住北京缺乏信心的内心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