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第 174 章(1 / 2)

作品:《四爷怎么可能不做皇帝(清穿)

script/script康熙五十九年,大清国举国上下最隆重的事情,就是筹备康熙登基的六十大庆。

可是本来准备好好的,遇到了问题。

阳春三月里,大臣们集体上奏皇上,请求在明年举办盛大的庆典活动,以庆祝皇帝陛下御极六十年。

康熙一生文治武功,不用看后人评价谁都敢断言,他必定是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杰出帝王。大清国力蒸蒸日上,百姓安居乐业,西藏、tai湾、甚至南海群岛重归华夏版图,主场外交办得风生水起、四邻敬服。他作为帝王,在位长达六十年,缔造了康熙盛世。这确实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

那康熙如何答复呢?

康熙当天给出答复:“此所奏,不准行”,意即不同意举办庆典活动。

这又是为什么呢?

康熙面对群臣接二连三的恳请,在四月初一的乾清宫大朝会上,面对群臣,给出了三条理由:

“第一,朕向来不喜欢庆贺。朕只在每年正月初一日照例接受新年祝福而已。即便每年朕生日的时候,也不举行庆贺礼。”

“第二,朕的皇位来自世祖皇帝。朕幼年时,先帝便将朕保护于宫外长大。因此朕一日未尝孝顺过先帝。这是朕六十年来最为遗憾的地方。正月初七是先帝的忌辰,二月十一是孝康章皇后的忌辰。因此朕不可能在二月十一日之前接受庆贺。”

大臣们听着纷纷点头,很是理解皇上的遗憾之情。

天花泛滥,豫亲王多铎都因为天花去世了,四九城十室九空,那真是人心惶惶,先皇不得不送仅有的几个皇子去关外养着。先皇驾崩,皇上即位,时年仅6岁,虚岁8岁,小小的孩子孤零零地坐在龙椅上,两条小腿悬在半空中,眼泪害怕都要忍着,哪知道孝康章皇后紧跟着去世了。

再细细琢磨,群臣都反应过来,这六十庆典的流程安排碰触到皇上的伤心事了,更要他老人家不满意了,登基在正月,可二月十一日是孝康章皇后的忌辰,这六十庆典的时间必须挪到三月!改!马上改!

礼部尚书刚要站出来说话,康熙又说话了。

“还有第三点,现在西陲正在打仗,官民给前线运送粮饷,非常辛苦。而山西、陕西两省连续两年欠收,去年冬天陕西地震,今年一开春沙城地震,京城也有震感,百姓生命财产受到损失。因此,朕认为,我们君臣应当勤勤恳恳,治理天下,何喜之有!”

得嘞。

皇上犯了小孩子脾气了这是?

身为帝王想要庆祝就庆祝,差哪里也不能差了这点银子!要说这两年,确实国家困难了一点,可我们君臣同心协力,都完美处理好了呀,哪怕四周边境都不稳当,三方战场开战,我们也是保证了粮草、火器、军饷……还没有影响赈灾和民生经济,这多难得呀。

于是宰相萧永藻第一个站出来了:“启奏皇上,臣感佩于皇上爱民之心,臣等也明白目前大清形势,然,臣认为,就因为如此,更应该庆祝一番。这两年,从北京到地方,从边境县令到封疆大吏,无不矜矜业业殷勤办差。跟着皇上,打了一次次胜仗,安排一项项民生。举国士庶都在渴盼庆祝大典,表达对皇上的敬爱之情。”

有萧永藻打头,大臣们纷纷站出来,有的说:“先皇和先皇后在天有灵,知道皇上如今的成就,一定因为皇上感到骄傲和满足,一定喜欢皇上开开心心的庆祝登基六十大典。”

有的说:“当年先皇出天花,皇上您在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九日登基,正好挨着正月节,臣请在六十庆典的时候,隆重祭祀太庙祖先们。”

可是康熙听着,不光没有缓和表情,反而越发沉了脸。

“朕在位六十年,都是依靠祖宗积德荫佑所致。朕战战兢兢克己复礼为仁,幸亏六十年来没有重大过失。即使要庆贺,朕也应该前往盛京三陵,举行大祭典礼。”

群臣傻眼了。

皇上您都快七十岁的人了。

您还要大冬天的跑去盛京?

这这话谁也不敢说呀。

皇上年纪大了,脾气越发古怪,真跟小孩子一样。你说皇上龙精虎猛还能打猎跑马一天,他高兴。你说他年纪大了不能去盛京,他立即黑脸。那可是真生气了。

大臣们开动脑筋想着说辞,前线又有军报送来,康熙一看军报,又想起来他的孙子们,孙子们还在前线那,更没有心情办什么庆典,老龙脸阴沉的滴水。大臣们一看,好嘛,皇上想孙子们了。可是打仗谁知道什么时候结束?一时之间,整个大殿静的落针可闻,这个事情就卡住了。

皇子们一开始就没有出声。

此刻更是安静。

御史杨汝谷站出来,有些大臣不由地眼睛撇着他眼睛直跳——鄂尔泰走了,都察院又出来一颗茅坑石头要人讨厌。只见杨汝谷无视所有目光,慷慨陈词:

“启奏皇上。河南南阳总兵官高成标下兵丁,因地方官查拿赌博人等,到知府署内争闹,将知府沈潮抬到教场围辱,囚禁三天。巡抚杨宗义随即奏闻。然,此事至今没有说法。”

!!!

大臣们都震惊了。

有知情人瞄着康熙的面色变化,低了头。

康熙那真是怒了。

丝毫不遮掩的怒气勃发,威严的目光看向刑部所有官员。

刑部官员不由地头皮发紧。

刑部尚书张廷枢,陕西韩城人,父亲张顾行,官江安督粮道。难得陕西出来的士绅人家,康熙为了鼓励边境省读书风气特意提拔,再加上他是八爷党的人,在当时可以挟制废太子胤礽的势力,他本人擅长钻营也有一定能力,等等原因,要他步步高升。

从废太子的吏部到四爷的工部,再到八爷守着的刑部,他逐步从八爷党变成保皇派中间党,做事越发老练圆滑。这样得罪地方实权总兵的事情,他是能不管就不管。其他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却没想到,要杨汝谷给捅了出来。

他在心里恨得骂杨汝谷寒门出身不懂官场规矩,面对康熙的冷眼却是虚汗直冒,忙慌出来表态:“启奏皇上,河南巡抚杨宗义上奏这件事,是臣疏忽,臣请罪。”说着话,人就跪了下来,磕头请罪。

康熙黑沉沉的一张脸,目光扫向满殿大臣。

河南巡抚杨宗义,汉军镶白旗,祖籍山东。为人胆小怕事,胜在谨慎守礼不惹事。康熙和朝臣们都知道。杨宗义管不住河南的兵痞子们,将事情上奏,这是他的做法。可张廷枢拖拉不管,这就是故意的了。

康熙看着不断磕头的张廷枢,冷冷一笑:“既然如此,那就有刑部尚书张廷枢前往察审。高其倬,你也跟着。”

高其倬刚从成都回来翰林院,正等着皇上给正经官职那,哪知道被委派这个任务。官员出京一般都是两个人,互相监督互相提点。可明显皇上对张廷枢不满意了,要他监督张廷枢行动,他赶紧出来官员队伍,恭恭敬敬地躬身道:“嗻。”

张廷枢也知道皇上的用意,磕头领命,表情越发悔恨忠诚。

就在众人以为这件事要结束的时候,康熙又说:“传闻此等人皆诡冒营兵,伙同二三百人诈扰百姓,不独河南一省,别省亦有。他命各省严查,九卿等议。”

“臣等遵旨。”

大臣们齐声应着雷鸣般地响亮,都在心里嘀咕。

皇上您什么态度?查到什么程度?给一个话儿呀。现在打仗的时候那,地方兵痞子们再嚣张,也要忍一忍呀。

安静中,四爷站出来躬身行礼。

“启奏皇父。儿臣请命,主理此事。”

康熙眼皮一跳。

群臣被吓得眼泪都要飙出来。

大清和平二十多年,危急时期,举国备战,国人激情澎湃,地方上爆出来的内部问题也越来越多。虽然一直整顿吏治,官风清明,但是你添加一个亲戚,我加上一个族人富商,不做事挂名官员们越来越多,将士们越来越多,各地方军政两方吃空饷多不胜数。

之前康熙也早就有意要裁减,四爷也有意请命。但这这样得罪人的事情,康熙不想要四爷接。四爷忙着筹备粮草一时也顾不上,但是除了四爷没有人做,一直拖延下来。

四爷严肃脸,声音清晰有力:“官员冗杂、士兵吃空饷,是历朝历代的大问题。大宋包拯曾经大声疾呼,设官浸多,本朝繁冗之甚也。都察院、大理寺等各官衙门的下属台寺之小吏、衙役。地方上各衙门私自增加的勤杂员外郎。……”

说到后面,颇为无奈的样子。语气也是平静,好似在说阴了五六天终于今儿天气放晴了,太阳真好的无奈。

“儿臣这两年,在筹备粮草的同时,偶尔遇到地方官员报上来的请功名单,上面的名字非常生疏,不用查探稍作询问就得知,这是挂名之人,只为了占功劳吃俸禄享受身为大清官员的种种特权,平时根本连衙门也不去,有的借权利走商,有的流连花街柳巷,影响极其恶劣。”

康熙重重地咳嗽一声,狠狠地瞪一眼惹事的老四。

四爷感受到群臣委屈、愤怒且不敢言、担忧、害怕等等情绪,眉眼低垂,一片安静。

满殿的大臣们已经惊呆了。

四爷您在说什么?

您要裁减官员将士们?

前线正在打仗的时候?

在民间造成不好的影响算的什么?谁在乎民间老百姓什么想法?四爷您不能光顾着那些泥腿子贩夫走卒不顾我们呀!只是吃一个空饷而已!大清朝廷有的是银子!不去衙门才对嘛,不懂怎么办差也不瞎掺和。

咳,吃空饷还要领功劳,确实有点儿贪心哈。可这也不是大问题嘛。

大臣们偷瞄四爷。皇子们面色惊慌,站在四哥后头的弟弟们偷偷看四哥,前头的胤祉动动脚步想要站出来,可他喉咙堵着,不知道该说什么。

康熙再狠狠地瞪一眼老四,厉声道:“这个事情,你都知道了?诸位爱卿哪一个不知道?没有人提出来,那就是说这不是大问题嘛。”脸一沉,幽深莫测的目光看向所有大臣。

“有关地痞流氓冒充将士们扰乱地方百姓,要严查。但是也要注意方式,不要扰民。”

群臣都傻眼了。

皇上您老人家是什么意思?不是“大”问题?那就还是个问题喽?皇上您还是要支持活阎王四爷查下去?

胤禩猛地站出来,大声辩驳道:“四哥,就因为各地方上的衙门上,因为和平日久私自增加的官吏多,所以历朝历代都有方法解决。在科举出现的隋唐,能参加科举的一般都是士大夫子弟,和寒门没关系,当然和小吏也没关系。从宋开始科举兴起,明确规定三种人不允许参加,第一是罪犯,第二是娼优,第三就是衙役。不但本人不能参加,三代之内子孙都不可以。……”

胤禩侃侃而谈,眉飞色舞的飞扬着说不出的兴奋之情。

“从元明到现在,“官”“吏”分流,愈发泾渭分明。娼优、府衙师爷杂役、乐户、丐户……贱籍之人一律不许科举。即使前些年有贱籍之人去了边境开荒,有了良家户籍,还是不许科举。如此一来,凡是能进入大清官员将士体系的人,都是正当人。官员冗杂、将士吃空饷,也是其情可悯。更有明成祖规定,天下小吏皆不许享有朝廷俸禄,有地方官负担月银。至于大宋时期官员俸禄变成国家负担,其原因之多,我们都知道。汗阿玛,”胤禩看向康熙,激动陈情:“儿臣认为,当下吃空饷的问题不大,相反官员们的俸禄低不足以供养吏员方是大事,儿臣恳请,增加大清官员俸禄。”

晴天霹雳!

四爷嘴角上挑一个弧度,冷冷的。

吓得胤禩一缩脖子。

吓得大臣们齐齐想哭。

萧永藻还是义不容辞地第一个表态:“启奏皇上。目前大清正在打仗,臣等不能为国出力已经惭愧,如何还能再增加俸禄银子?八爷好意臣等心领,然臣等万万不敢当。至于将士吃空饷、占功劳这事也确实要查一查。各衙门的在册官员、不在册小吏越来越多,良莠不齐,很需要控制势头蔓延。”

“启奏皇上,臣附议。”

居然是户部满尚书孙渣济!孙渣济恶狠狠地咬牙切齿,好似是包拯在世一般的铁面无私。

“万里之穴溃于蝼蚁。目前还是小问题,这是大幸。然小问题已经发现了,就应该解决。臣等请命,主理此事!”

孙渣济声音洪亮,震耳发聩。

大臣们都呆住了。

萧永藻是为了要保住他相臣的位子和威望,上下和稀泥。你孙渣济是怎么回事?你是不是捐了一百万两白银捐的傻了?

孙渣济面对身边同僚们怀疑的眼神,昂首挺胸,一腔正气洋溢周身,宛若钟馗在世。就差脑门上写着“四爷我支持您!这些中有害地方风评甚差,早就该办!”

!!!

同样被康熙宴请,吃了康熙一顿饭掏出来五十万两银子的张鹏翮,心里叹息,腿上条件反射地站出来,表情沉重地表态:

“启奏皇上,臣也附议。因为有吃空饷的存在,才导致民间地痞流氓有机会冒充将士们。正经官员将士们每天忙碌办差训练,可是吃空饷的人不一样。连去衙门点卯都不去,每天空闲,导致老百姓都认为这群人是官员还有时间闲逛惹事。”

康熙动动做的劳累的身体,换了一个姿势坐着。

因为是大朝会,他穿的略正式,朝珠冠帽等等颇为沉重,脖子脊背都受不住累地要弯曲歪着躺着,于是康熙干脆起身,在丹陛上走来走去。

其他大臣都在怀疑,是不是康熙要这些人捐银子的时候,给了什么承诺或者好处?还是被四爷吓怕了?毕竟康熙是真仁慈,尤其对老臣们。但四爷是真活阎王。

正在这时,赫舍里家的嵩祝接着站出来:“启奏皇上,出现如此情况,臣身为文华殿大学士,有罪。是臣的疏忽。臣等请命,主理此事!戴罪立功!”

紧跟着,温达去世后升上来的武英殿大学士;王项龄,连同马齐一起站出来:“启奏皇上,臣等附议。圣人有言,不以恶小而为之。臣等请命,主理此事,戴罪立功。”

六部九卿官员们一看,顾不得自己的情绪了,四个宰相都站出来,几个尚书也表态了!

“启奏皇上,臣等请命,戴罪立功!”一起高呼,山呼海啸一般要掀翻了屋顶。

都反应过来了:我们自己裁减,总比四爷来操办好啊!

胤禩身体一晃,狠狠地一闭眼——你们这些没出息的,就这么害怕混账雍正?

唯一的文渊阁大学士王剡站出来:“启奏皇上,臣等附议。皇上,二爷关在上驷院有时间了,应该放出来了。皇上,二爷已经知道错误了,已经改正了。”

刷!

王剡身边的官员们齐齐挪步,离他远远的——您老人家这么大岁数了不怕死了,我们怕啊。皇上已经表示的这样明显厌恶二爷了,您还是要进言?!

鸦雀无声中,只有王剡的低声哭泣。

四爷还是老僧入定、淡泊清雅出尘的模样。

康熙在龙椅前站定,伸手抚摸保养得宜的白胡子,感慨万千,和每一个大臣对上眼神,都是互相理解面对活阎王的心酸,很有彼此支持的默契。

“诸位卿家如此恳请,朕心里还是不忍。可也不好真不管。既然如此,就有几位大学士领着六部九卿一起操办这件事吧。”脸色一沉,厉声喝问:“王剡!朕年龄大了,早点回去休息吧。郭木布,扶着王剡回去休息。”

“嗻!”

侍卫郭木布上来,小心翼翼地搀扶着老王剡,硬是将他扶了下去。

大臣们因为康熙的决断,狠狠地松一口气。不少人偷瞄王剡颤颤巍巍的背影,后背一身冷汗:皇上罚的朱天保等人还历历在目那,王剡真是要人命。下次站班,可不能和王剡站一块儿了。

四爷八风不动,好似连呼吸都静止了,好似和整个大殿化身为一体,变成了一颗盘龙柱子。

康熙因为王剡的这一掺和,情绪低落,一个多时辰的早朝下来,累的他走路也不能保持仪态,眼睛示意身边的礼仪太监。太监机灵地高喊:“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群臣行礼高呼:“臣等恭送皇上!”

康熙酱色朝服的一角也拐弯了,大臣们三三两两地快速离开大殿,好似他们多耽误一秒,就是停留在“二爷”的事件中会被牵扯上一样。

四爷也抬脚离开。

胤祺胤祐等一干弟弟不由自主地跟着四哥,说实话,康熙因为胤礽几次大开杀戒抄家贬官等等牵连一大片,他们也害怕。跟着四哥才有安全感。

胤禩忍不住望着四哥雍容持重的背影,咬牙切齿。四哥真是好定力!王剡明明是为了帮他故意提出来二哥,转移群臣的注意力。可是四哥明明知道,却能对汗阿玛训斥王剡表现的如此事不关己!好似他和王剡不认识一样!

混账雍正可不是最狠心的?

就连他最疼的胤祥,弘晖等孩子们都还在前线那,他连一点想念都没有!

胤禩愤愤不平地跟着兄弟们一起离开了。

有四位大学士连同六部尚书一起发起裁减官员、将士们的行动,随着一匹匹报信的快马,发到各个省份州府。都是谁谁的同年、同乡、连襟、亲家各种关系,收到信件都知道吃空饷的事情闹大了,四爷关注到了,赶紧地,拿出来一个态度,该低调的低调,该裁减的裁减。

一个月,京官们也被裁减下去一批,大约五百个,全国上下加起来有五千八百七十三人。加上因裁官而无形中裁去其官员附带文书皂吏编制,相当于共裁减文武官员皂吏近万人。九品以上的就有2000人。真的是很多了。

康熙很满意。大臣们肉疼。可也顾不上肉疼了。裁减下去的人,要安排好啊,不能引发乱子啊。干脆,都罚款罚去边境效力吧。正好青海西藏等地方打下来了,要派人去。

四爷不满意。他的预期是裁减掉三万人。

康熙和群臣都知道四爷不满意。

君臣都暗自庆幸现在是打仗的时候,他腾不出来手折腾,再次再次叮嘱自己的同年、同乡等等同僚们同袍们,管好各自的衙门和大营,低调低调再低调,河南那样的事情千万不能再闹出来了!

当然,有注意到的老百姓是欢呼庆祝拍手称快的。

官员冗杂的害处肉眼可见,官名与实际职权不一致,因而职责不明,上推下卸,互相推诿,政事淹滞。且机构繁复,彼此牵制,导致重床叠加,闲官过多,效率低下恶果。更是良莠不齐欺压百姓助长不正之风等等造成恶劣影响。

裁减了近万人,大清官场各大衙门军营的风气为之一振,民间都是夸口称颂的声音。

五月初一大朝会,大臣们抢着发言,再次提出来康熙登基六十庆典的事情——四爷您看,马上是皇上登基六十大庆了,我们以和为贵,以和为贵啊。我们保证吃空饷的不闹事不抢功劳了!只是挂名领朝廷俸禄!

当着老父亲登基的六十大庆在前,四爷确实不好找不痛快。

康熙咳嗽一声,面对群臣加倍的热情,却还是拒绝道:“朕还是不想操办。”

大臣们可纳闷了,皇上您怎么还是不想操办呀?

其实,大臣们能提出要在明年冬天举行庆贺典礼,说明这事已经开展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了。

首先,为皇上举办庆典这件事情,肯定不能由皇上本人提出。好比历朝历代的皇帝从来不会自己说要修缮园林庄子,而只能是亲近大臣们提出修缮,从而表达对皇上的关心。君臣惯例嘛,都是在你退我让中达成一致。

因此,康熙本人的庆典,理论上只能是大臣们来提,诚心诚意三番五次地提,从而表达大臣们对皇上的孝心。

其次,既然大臣们向皇上提出举办庆典之事,说明他们一定早就做好相关准备了,也得到了皇上的默许了。否则,如果等到皇上答应了,大臣们再去准备,时间上肯定来不及。

大臣们不明白,误以为康熙是故意推辞以表仁慈爱民,赶紧贴心地再再再再再次恳请。言辞恳切,理由充分。周知中外、普天同庆。

至此,面对群臣的数次邀请,拿出来的一份万分符合康熙心意的流程单子,此时的庆典筹备活动已经处于正在进行时。以康熙的圣明,他再不愿意,他也不愿意显得自己不近人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