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四章 晚宴进行中(2 / 3)

作品:《我一夜之间成了丑闻女主角

宋迟搂着周云的腰,非常得体地开了个玩笑:“哦,没有关系,我早就已经知道我过气了。”

阿尔萨斯·雷斯特笑了起来。

宋迟当然怎么样都不算过气,他这么说,场面才不会尴尬。

“你最近这几年都不怎么出现了才是真的。”阿尔萨斯·雷斯特说,“以前经常可以在各种活动上见到你,现在却很少能见到你了。”

宋迟说:“因为一直在拍戏。”

阿尔萨斯·雷斯特说:“很可惜,《香烟》放映的时候,我们评审团有工作,无法去观影。”

宋迟说:“之后电影在英国首映的时候,我再邀请你。”

“好,那就这么说定了。”阿尔萨斯·雷斯特点头。

其实在晚宴这种场合,大家彼此之间能够发生的也就是这样的对话而已。

这不是一个适合去说一些真正重要话题的场合,大家在这里往往是互相认识一下,寒暄一下,作为所谓名流、明星的一员,共同托起这个星光熠熠的聚会。

当然,并非说这样的聚会就是华而不实的,没有意义的。

这个世界上有着非常多的优秀的人,很多人,你可能都只是听过名字,或者是看过他们的作品,你想要跟他们认识,你也不好直接去联系到他们,直接说你好我是xxx,我想认识你,这当然很奇怪。

大家都需要一个场合去认识自己想要认识的人,对周云来说,阿尔萨斯·雷斯特就是这样的人。

虽然他们两个人未来也许永远都不会合作,但作为电影这个行业的工作者,你知道他有多么出众的才华,你只是出于欣赏想要认识他,仅此而已。

这样也足够了。

而事实上,如果未来真有合适的项目,在需要挑选合作者的时候,也许就因为这样一次见面,对彼此有一定的了解,也会加深印象,想起来这个人。

也许阿尔萨斯·雷斯特需要一个中国女演员,会想起周云。

也许周云需要一个擅长拍摄历史题材的导演,会想起阿尔萨斯·雷斯特。

没有任何场合比现在这种场合更能快速地认识到这么多想要认识的人了。

周云还是有中国人的那种观念:多个朋友多条路。

实际上,今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评审团阵容非常强大。

除了阿尔萨斯·雷斯特,还有美国演员路易斯·修恩,日本导演裕知河,中国演员资芳。

两位导演的名气都很大,路易斯·修恩曾经拿过奥斯卡影帝和柏林电影节影帝,资芳是演戏经历超过四十年的资深演员,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闯荡国际影坛了。

周云还是第一次跟资芳见面。

资芳特别和蔼地拥抱她,跟她合影,说:“看到这两年你在影坛上的成功,我特别高兴,以后咱们要多联系,多交流,好吗?”

在这位大前辈面前,周云十分乖巧,说:“只要您不觉得打扰,不嫌我烦。”

资芳笑声特别爽朗,说:“你这孩子,我又怎么会嫌你烦呢。”

最后,周云终于见到了电影节的掌门人卡洛。

卡洛蓄着很深的胡子,热情无比地拥抱了宋迟和周云。

这对来自中国的情侣今天下午在电视直播上就送给了柏林电影节一份大礼——他们已经结婚的消息已经实时地登上了世界各国娱乐新闻的热搜,备受关注,柏林电影节的关注度和热度也跟着实时上涨。

事实上,一个电影节举办到底多么成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

首先当然这个电影节出来的电影品质如何,三大电影节之所以三大,就是因为在过去这么长的时间里,它们能够稳定而持续地推出一批又一批的电影人,获奖电影能够成为影史上绕不过去的经典之作。

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关注度。

这个关注度是直接与影响力挂钩的。

有的电影节,口碑非常好,但是影响力就是不高,为什么?因为关注的人少,参与的人少。

柏林电影节和威尼斯电影节一直被戛纳电影节压一头,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戛纳的商业化程度做到了最大化,能请来最多的买家,最大的制片公司,抢到最好的电影作品参赛,同时请来最豪华的电影明星阵容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