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倚江湖长歌 / 章节正文阅读

第四十九章兵贵神速(1 / 2)

作品:《倚江湖长歌

与此同时,随赵胤归来的还有大夏十六万万铁骑。

而大魏,也在这个时候,做出了举国之兵倾覆大夏的准备。

但赵胤经过七年的时间,将大夏的版图扩大了三倍之多。

历经数百场大战,纵横疆场无一败绩,其战损之低更是古今难见。

在大夏声望之高,比之当代夏皇世宗圣皇帝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赵胤坐镇的大夏和没有赵胤坐镇的大夏完全是两个样子。

才刚刚迎来盛世曙光的国内民众,在西面国境,艰难对敌的二十万大夏临时东拼西揍组成的杂牌大军。

无不精神大振,然后热泪盈眶。

大魏见赵胤引大军回归,也不由得忌惮三分。

早先在三方战场时,三国被赵胤的兵行险招打了个措手不及。

东吴三十万力士,尽数战死于江北吉安坡。

而魏鲁的三十万联军,因为全是步卒的缘故,只能跟在赵胤的大军屁股后面吃灰。

东吴虽说还未投降,但没了大军的护佑,也只是名存实亡。

况且,赵胤还流了两位万骑在东吴境内荼毒肆虐。

赵胤恨极了江东大地上的那些个儿江湖门派道统。

导致江东江湖上的散修游侠儿也遭了殃。

两万来去如风的悍卒,遇见江湖人就杀,从不留活口。

是以江东之地,江湖上人人自危,那些个道统门派世家之流,已经在悄悄的安排退路。

赵胤若是侥幸胜了大魏,便是这些人的死期,而散修游侠儿却唯恐被殃及池鱼,江东江湖整体呈现出一派颓废没落之象。

赵胤,在回援大夏的路上,引大军杀伐之气,连破三品,二品大关。

正式踏入一品大宗师之境。

回到大夏后,赵胤从夏皇赵雍手里接过来东国境上二十万大军的的指挥权。

加上手里二十万大军,共计四十万,骑兵步卒各半。

但连续征战长达年的大夏骑兵,战力虽强,却已然是强弩之末。

七年未曾好好休息过的大军,常有营啸之事发生。

是以赵胤并未轻举妄动,而是上奏夏皇,派出使者,与大魏讲和。

使者称:“愿以运河为界,与大魏平分天下。”

得到大夏愿意罢兵休战这个消息的大魏朝堂,分为了两派,以士大夫为主的讲和派。

以养马地被北方蛮族所占,大魏没有骑兵。

而赵胤数年内连克四国,包括与大魏实力相差不大的东吴,兵峰正盛。

而大魏武卒虽强,却是防御性占优势,野战未必敌得过来去如风的悍卒。

为避免东吴之事在大魏再次上演理先筑长城,训骑兵,缓缓图之,方为正理,倾向于讲和。

而军方却是强硬的主战派,大夏四万水师尚在封锁江东海域。

剩余十万不到的步卒,路途遥远,来不及回援大夏本土。

还有两万最为精悍的骑兵,尚在东吴境内,甘,凉,陇。之地的骑兵要防备北方蛮族。

赵胤手里可用之兵只有疲兵十七万,二十万战斗力低下的步卒。

最多再加上大夏的京城四卫,正该一鼓作气灭掉大夏这个平生大敌,放虎归山才是大忌

否则,待到赵胤大军休整完毕,则大魏危矣。

两方人争执不休,看似哪一方说的都有道理。

但其中牵扯到多少人的利益,私底下又有多少腌臜龌龊,外人就不得而知了。

而在大夏这边,讲和之事一出,赵胤的威望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

但赵胤并不解释,只是下令大军在运河畔驻扎。

因为他在等,他需要一些时间。

两军在运河畔对峙整整半年有余。

最终,大魏的皇经过半年以来的再三权衡。

下达了与大夏决战运河潘的旨意。

大魏将领无不摩拳擦掌,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

大夏这半年,却只做了两件事,裁员,练兵。

裁除跟着赵胤南征北战的大军里,所有的老弱病残。

二十岁以下,四十岁以上的骑兵,全部解甲归田。

十七万大军被拆得七零八落。

最后归为十营,每营一万人。

半年后,被赵胤大军所丢弃的十万步卒,也姗姗来迟。

不过十万步卒,回到大夏时,丁员已不足五万人。

之所以拖了如此之久,是因为赵胤根本没有下令让他们回援。

而是让他们,将已经覆灭的南陈,南楚,百越之地如犁庭扫穴一般的再横扫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