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新顺1730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二七八章 最终的闹剧(四)(2 / 3)

作品:《新顺1730

讲小农为了均田和耕者有其田可能会和资产阶级短暂联合推翻封建贵族,但一旦他们拿到了这一切就必然会和资产阶级决裂只能依靠和城市无产者的合唱才能开创新时代,否则小农宁可选择召唤亡灵圣君的强化政府。

讲没有封建贵族庄园制的小农经济农民国度,根本没有资产阶级夺权的可能性,夺了也守不住。最后要么出拿三走无限强化的帝制政府、要么工农合唱继承这一切的生产力却又改变了生产关系。

奈何,这些真正有用的东西,历史上传进来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而刘钰,靠着“学一半、说一半”的逆练手段,扩军、备战、造舰,利用波兰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和英法印第安战争的机会,为大顺拿到了商业霸权和军事霸权。

依靠着大顺的白银“汇率”,和“因为白银货币税而导致的小农不得不发展副业”的极强手工业,拿到了“资本主义是怎么来的”所需的一切。

那么,于此时,于大顺而言。

自由贸易好不好?

好。

可是,如果没有法国盟友、没有欧洲的矛盾,大顺没有120艘战列舰、400艘各种辅助船只和次级舰,能让在七年战争期间能憋出来100艘战列舰的英国政府,取消《1700、1721棉布禁止令》吗?

中国在1800年,没有中间选项。

要么,狂造100艘战列舰、400艘辅助船,打到欧洲去,开关贸易。

要么,口岸通商,欧洲买什么、自己卖什么。

因为……印度的棉纺织业,并不比中国差太多,依旧是可以碾死欧洲的存在。

东印度公司,可以去印度买布,回欧洲卖,把财富、资本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印度对欧洲资本,是有利可图的——买外国货,卖给本国人,也是有利可图。

而对中国而言,成本和收益,其实并不成比例。因为,中国这边,没有一个“买印度布,卖给本国人”的有利可图的中间过程。

也就使得,要么,在开国之初,开拓时候,下南洋,硬刚奥朗则布的莫卧儿帝国。

要么,就只能等着欧洲买办因为有利可图,一点点在印度站住了脚跟。

但是,开国之初,即便下南洋、即便出了个天才皇帝,去硬刚奥朗则布的莫卧儿,胜算几何?投入多少?多少年能收回本?

英国在印度站稳脚跟,是“买办”的胜利。但其本质,也是英国生产力落后的胜利。

但凡曼彻斯特的棉纺织业水平,不要说赶上松苏,就是能赶上鲁西北,东印度公司买印度棉布的贸易,就得让东印度公司的所有股东,把裤衩赔进去。

靠着人民的勤劳、两千年手工业的积累、小农经济下的白银货币税倒逼小农发展副业的“无意识的经济政策”、以及物价革命传导的最远一环,大顺用海军拿到了商业霸权,也即拿到了手工业时代的工业霸权。

但是,这是不是说,大顺这边,就非常喜欢自由贸易?或者说,把自由贸易,视作政治正确?

显然,这又不是的。

因为,在18世纪、19世纪,资产阶级的任务是什么?

是塑造一个世界市场。

而,简单的“集合”数学,就可以知道,“国内市场”,包含在“世界市场”之内。

一个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的“国内市场”,如果并不在这个“世界市场”之内,那么这个“世界市场”,就是无意义的、不成立的。

那么,对大顺而言,“国内市场”,到底是个什么问题?

自由贸易,对大顺又意味着什么?

只以太子之前折腾过的湖北为例。

靠着川盐入楚、楚布入川,靠着四川不适合种棉花而江汉平原适合种棉花的地理区别,湖北的棉纺织业这些年有所发展。

可是,即便有所发展,争得过松苏?

论粮食。

历史上,从满清中期开始,湖北的粮食就已经不能自给。

而松苏,靠着刘钰的帝国主义手段,拿到了南洋米、东北高粱,谷贱伤农到农民开始大规模弃稻却依旧能够利用海运保持米价低廉。

湖北怎么比?

论棉花。

历史上,江汉平原的棉种改良,经历了多久?一直到北洋时代,官员都无奈感慨:“欲改良棉种,唯有靠大灾之后,赤地千里,征收土地方可”。

而松苏地区,外有爪哇棉和印度棉,北有盐改和漕运改革前后刘钰前前后后屠杀镇压了七万盐工盐户起义后的两淮草荡圈地。

湖北怎么比?

论市场规模。

历史上,江汉平原的棉纺织业,一靠本省市场,二靠四川市场,再多的也就挤不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