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新顺1730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三三六章 授俄以渔(2 / 3)

作品:《新顺1730

人倒是不缺,但开办个手工业工厂,今天来了一拨人,刚学会了,半个月后回家了,又来了新的一拨人……这要是能发展起来,就见了鬼了。

说这封建吧,是真封建,标准的封建义务。把唐时府兵服兵役、宿卫任务,换成去工厂干活,本质没啥区别。

说这资本吧,也资本,官办下放到私营,分工协作制的手工厂,尤其是冶金行业拥有一些骨干的熟练工,而大量的来服役的国有农民负责挖矿、运矿,计件工资,给钱。

旧的封建特色,不可能一下子废除。

新的资本手段,不可能一下子出现。

于是这种混合着封建劳役的资本主义萌芽过渡,就这么被彼得用“强迫”的手段,在俄国推广开了。

用彼得的话说,这叫“这是俄国赶超西欧的唯一办法”。

小鸡不撒尿,各有各的道。

待到了彼得堡,知道了俄国的许多特色,也让刘钰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俄国走的路,英国走的路,法国走的路,各自不同。

而大顺,又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

俄国这条路,肯定有很多很多的缺点。站在后世的角度去评价,有很多很多的问题。

但奇葩的是,可以说出这条路上的一万个缺点,却偏偏制定不出一条有效的、符合此时俄国国情的其余的路。

事实上,俄国手工业内,自由雇工和强迫服役的比例,一直到拿战之后,才堪堪到一半一半的水平,而且农民还很不高兴,暴动此起彼伏。

这也反推出来俄国的国有农民“府兵”们,家里的地确实不少,“自由”雇工,肯定是没地活不下去才不得不“自由”去当雇工的。

有130亩地,傻子才去打工呢。

俄国的这种特殊的现状,也恰恰与刘钰计划的一些技术转移相适合。

纺织业,需要熟练的工人,俄国这破地方,在没拿到中亚、没把铁路修过去之前,棉花就别想了。

俄国人穿麻布,种荨麻、亚麻这些寒冷作物,比起棉布肯定差得远,海运过来也有很强的竞争力。

而纺织品,恰恰是大顺可以向俄国输出的重要商品。所以根本不会扶植俄国的纺织业。

像是玻璃制造,当然也需要熟练工人,但是像是运输原料、挖矿、磨砂之类的,则不需要那么熟练的工人。

一部分是专业工人,做技术工种。

一部分是强迫封建劳役来干活的,正适合做苦力工种。

而且这东西运又不可能海运,又正好与英国的工业竞争,这钱大顺肯定是赚不着,那就不如用来恶心恶心英国,制造俄英矛盾。

当然,像是铸炮、镗床、军火、磨镜之类的工业技术,刘钰是不可能提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