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新顺1730 / 章节正文阅读

第四八一章 新旧利益的冲突(二)(2 / 2)

作品:《新顺1730

比如增加官田数量,对官田降税、对私田重税、从而让百姓都将私田投靠官田。

这显然是受到了明末小农投效士绅这种做法的启发。

还比如,严格士农工商的身份等级,农民就是农民、工匠就是工匠、商人就是商人,农民才能种地,商人的身份不能买地等等。

这是受到了复古的启发。

亦或者,将所有土地归官,搞类似于差级地租的方式。

但是他们只学过这些经书,没有啥经济学的知识,这些脑洞大开的想法适合写进人间天堂的描绘,却不适合指导实践。

总然言之一句话,他们的想法全都是扯淡。

搞到最后,必然是农业的宗法制、手工业的行会制。

用后世比较委婉的评价,这叫“主观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客观的反动主义者”。

而且还是反动透的“东洋麦”,实际上是辽东或者虾夷的粮食。

南洋米,也不完全是南洋的米,有一部分其实是台湾的米。

松江又逐渐挤占了广州这个对外贸易中心的地位,同时长江口地区还是试行漕米海运的出发地。

这都使得松江府拥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粮价持续下降。加上朝廷对稻米进口免税的政策,这几年最便宜的时候,大米出现过一波七钱银子一石的低价。

同样的700石租子,最贵的时候,能卖3000两银子。

这几年最便宜的时候,只能卖500两。

3000变500,任谁都会抱怨。

这老士绅,又是个非常传统的正统乡贤。

收入除了租子,就是放点高利贷。

很正统,很老派。

所以,松江府工商业大发展,各种股份制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老士绅认为这都是邪路,并不参与。

收租和放高利贷,才是正统。搞工商业、入股投资,那是异端。

于是,时代在发展,老人却跟不上,自然而然也就感受到了粮价波动给他带来的冲击。

而且就算是给小农放高利贷,那也受到粮价的影响。粮价降低,佃农更加还不起贷款。

还不起贷款,本来稍微有点地,也都卖了。除了一身力气之外,啥也没有了。到头来就是个债务奴隶,干活的收益也都归来主家。

可粮价低,干活的收益就算全归了主家,那也没几个钱。

这边搞粮食贸易的,都是大买卖人,很多都是领着给朝廷运漕米任务的。这些商人反正也确实可恶,逐利贪心,每年粮食收获季节,都会极力压低粮价。

松江府的工商业确实在发展,但这些乡绅阶层们,也确确实实感受到了自己的利益受损。

如果没有东洋麦、南洋米,他们当然是支持松江工商业发展的。

大量的人进入城里做事,需要的粮食也就增加。工商业发展,白银多,需要的粮食又增加,粮食当然是涨价的。

问题是,大顺航海术的发展有些快,二十年时间已经打破了“千里不贩籴”的规矩。工商业是发展了,可是运输业也发展了,粮食价格不但没涨,反而落了一些,维持在一个八钱到一两的空间内。

着实难受。体面的生活也日益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