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儒剑仙 / 章节正文阅读

儒剑仙 第一百零七章:魁首(1 / 2)

作品:《儒剑仙

    虞城,天清气明,大日的光辉照耀了每一片区域。

    之前的黑暗早已被驱散了,似乎从未来过。

    一间房屋内。

    宋知书盘膝而坐,神色平淡,可并没有修炼,而是仔细端详着手中的小册子。

    旁边,是与他一起经历过大战的陈景云以及林成等人,不多,只有十余个。

    “死去的那些人,名讳还有一些具体的信息,都记载小册子上了。”

    “总计是八百六十四人,全无遗漏。”

    陈景云在一旁开口,声音显得有些沉重,在那其中,除了有自己在青州城带来的散修之外,还有原本就在虞城的,所以加起来有八百多人,全战死在了虞城城下。

    而距离那一战,现在已经过去三天了,在这期间,他们将所有的事情都处理了一下。

    另外就是将之前疏散的凡人百姓,再一次迁入了城内,现在是收尾事宜。

    小册子上记载的那些人,是与他们浴血一战的人。

    陈景云也将每个人的名字信息都记了下来。

    “恩。”

    宋知书看着上面的一个个名字,点了点头,这些曾经都是鲜活的生命啊,沉默片刻之后,他便抬起头:“这些名字,我们要刻在一座石碑上,立于虞城中心,有些人,不应该被遗忘。”

    这一场大战,规模并不大,死去的人其实也不算多,但却有着极大的意义。

    关键时候,不顾一切,选择挺身而出,本就值得所有人敬重。

    何况他们还坚守到了最后一刻。

    宋知书不管别人会怎么想,但在其眼中,在虞城死去的人,于自己而言,值得敬佩,值得一生铭记。

    “放心,我们已经在做了。”陈景云回答,立碑之事,对于修士来说并不难,而以那些人做的事情,也确实应该如此。

    “王兄看到,应该也会高兴吧。”

    林成和李先松相视一眼,那是他们的挚友,如今已经死去了一个。

    二人对此的确难受,但并不会觉得可惜,为大义而战,守在了最后一刻,应是骄傲。

    其实,在这一战之后,守住了虞城,每个都是有功之人,此次不仅避免了晋州大难,还防止了封天魔阵完全激发后所带来的影响,怎么奖励都是不为过的。

    甚至于依靠此战,他们的名字也会被一些人知晓,入一些顶尖宗门为弟子都没什么。

    毕竟功劳放在那里,并非用修为和天赋就可以衡量的了。

    有些势力也很乐意招收,作为象征。

    事实上,在这几天内,也确实有一些宗门来到了虞城,询问了林成等人有没有入门的想法,给出的待遇都很不错,就连陈景云也是,由于拥有读书人的身份,找上他的宗门有很多。

    不过对于这些,他们暂时都选择婉拒了,没有接受。

    每个人都认为,守卫虞城,只是做了该做的事情,如果有奖励,拿该拿的就好。

    至于前往宗门却并未考虑,陈景云等人都觉得自己不是什么大人物,应该没有那么大的份量,如果真的接受了,那死去的人呢?

    经历这一战,活下来的人都对自己有了清晰的认知,一切都不过暂时的。

    他们活下来后,代表的不仅是个人,还应该背负更多的东西。

    现在众人想的不是以后,而是那些死去的人。

    “历经多日大战,又忙碌了好几日,诸位道友先回去吧,到时候我们还要回青州。”宋知书打破了宁静,当即开口道,现在虞城已经不再危险,所有的一切都结束了,自然也是时候回去,因为那些死去人的尸骨,有些就在青州,应该带回求安葬。

    “好。”

    众人点头,然后起身,各自准备去调息。

    陈景云则似乎是想到了什么,当即道:“宋先生,虞城城主周晃今日回来了,说这两日将会大摆宴席,宴请我们这些人。”

    不属于虞城的某些人永远地留在了这里,偏偏是虞城的,却早早离开了。

    对此,他心中没有怒,只是平淡而已,因为没有必要。

    “不必理会。”

    宋知书头也没抬,直接罢了罢手。

    虞城城主在大战开启之初,就选择逃离了,现在一切落幕又选择回来,其中意味不言而喻。

    但他并不打算去指责什么,个人有个人的选择而已,没什么好说的。

    “恩。”

    陈景云也是这个意思,当即微微躬身,然后与众人离开了。

    房间中,就只剩下宋知书一人,依旧拿着那本小册子,沉默良久,郑重将其放在储物袋当中。

    做完这些后,他闭上眼睛,体内,有数百道儒家正气不断震荡,那是宋知书在从知行境入君子境之后所出现的,细算之下,一共有八百二十道。

    似乎可以再开启仙塔二重中的第四个玉盒了。

    之前宋知书经历多日大战,凝聚了非常多的儒家正气,不过因为将【圣心】作为的最后的底牌,所以并没选择开仙盒,而是直接将其转化为了浩然正气,有三千道。

    如此,他在激发【圣心】后,才能拥有堪比元婴境的力量。

    不过也因为这次,所有的浩然正气和儒家正气几乎全部都用光了。

    现在也只有体内的那八百多道儒家正气了。

    果然。

    堪堪是凭借提升境界,就想要获得更多的儒家正气和浩然正气是不太可能的,必须要斩妖除魔才行。

    只是,像虞城这样的机会不多,怕以后更是难以遇上,不过宋知书也觉得少一点好,妖魔越多,代表灾难越大,他可不想在如此情况下去获得儒家正气。

    而自己现在体内的这些,足够再开启仙塔第二重中的玉盒了。

    “开或者.不开。”

    宋知书沉默,但最后还是没有选择开启。

    毕竟这种事情并不着急,拥有足够的儒家正气后,随时可以进行。

    再者自己境界刚刚突破,还未彻底稳定下来,故而想着等到时候回到青州城再说。

    没有再思考这些,宋知书继续内视,将注意力放在了内丹上。

    结丹境,已经不需要特意去打坐修行,拥有内丹,能时时刻刻吸收天地灵气为己用,同时转化为法力,寿元达五百之数,若修行一些养生之法,活到七八百岁都不是太大问题。

    还能开始修炼各种神通道法,以庞大的法力支撑,将其威能彻底展现出来。

    不说有焚天煮海之能,但开山截江肯定是不在话下的。

    可以说到了这个境界,基本都暂时脱离了一般修士范畴之内,有着种种手段,相当于是一个分水岭。

    此刻宋知书能明显感觉到在,在那颗内丹之中,所蕴含极为浑厚的法力,与筑基境基本就是两个概念,不过如此法力,如果只是操控飞剑什么的,那就有些浪费了。

    而他虽然没有修行神通道法,但有那大梦斩仙剑诀其实就已经可以了。

    稍加思索后,宋知书双指并拢,以体内法力进行操控。

    嗡~

    下一刻,房间之中涌现出一道庞大的剑意。

    各种光芒环绕其双指之上,凛冽的气息更是席卷了四周,不断呼啸,却引而不发,尤其在法力的不断加持下,威能也愈发强大起来,须知,这还没有动用飞剑,否则的话只会更强。

    “据说将神通亦或者强大的剑诀修炼至一定程度,将会体内形成神通种子亦或剑种。”

    “可惜我接触大梦斩仙决时间太短,现在连真正入门都算不上。”

    “若想要形成剑种,怕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日了。”

    宋知书收敛剑意,细细琢磨。

    之前使用大梦斩仙决,就已经发挥出了超出预料的威能,到了结丹境将会更强。

    加上自己金丹境的元神,还有那走上大成修行之道所拥有的浑厚法力,即便他现在才处在结丹初期,但威胁到真正的金丹境肯定不会有任何问题。

    当然,宋知书还在思索另外一个问题,便是在自己融合【圣心】后,感悟【善】之一道所挥出的一剑,他认为,若能将那一剑完全领悟,将会是更为恐怖的一种手段,或许不会弱于大梦斩仙决。

    可惜的是,现在自身实力还太低,暂时还无法复刻那一剑的手段。

    且就算能,怕是一剑之后,自己也将会力竭。

    “越是强大的剑诀,使用的限制也会越高,并非因为无法修行,而是本身支撑不了。”宋知书自语,这东西就犹如使用法宝一样,给一个练气修士一件道器,可以发挥出真正的威能吗?显然是不行的,神通剑诀也是这个道理。

    但不管如何,经过虞城之战后,他现在总算是明白了今后要走的路。

    儒为内,剑为器,仙为外。

    并未继续深入思考。

    宋知书又开始感悟达到君子境之后,此刻自身的变化。

    元神增强那是肯定的,但真正的变化就在于,他现在因为儒家境界的提升,对于外界的感知力更加清楚,这种感知和元神完全不同,是一种对于天地意志的一种感知。

    相当于你知道的一种规则的运行方式,并且可以进行掌握和借用。

    这让宋知书不由想起古云大儒的话,儒家之强,强在自身,懂得自然运行之道,而越强大的儒家修士,掌控的天地之力就越强,顺应天地而为,行使天地权能。

    换一句话来说,儒家不需要修士那样借用法力,只需要意志一动,便可让天地产生共鸣。

    文渊先生也曾说过,儒家读书人真正的手段,是在君子境之后才能体现出来的。

    现在的宋知书已经有了这种感觉,感受天地,明悟一些自然之道。

    “精神与天地共鸣,顺应天地。”

    宋知书闭上双眼,感受周围空间中的灵气流动,不由心思一动:“灵气也由天地而生,那以我之意志,共鸣天地,自我形成一道聚灵阵可不可能呢?”

    想到这里,他不由笑了,一个想法就想要形成一道聚灵阵,这怎么可能?

    在仙道修行之中,聚灵阵虽然很普通,但想要布置出来,必须要有阵石,然后按照相应的范围才能彻底形成,怎么可能想一想就有?

    嗡~

    可就在宋知书思考这些的时候,

    周围天地灵气震荡,几乎在瞬间就汇聚而来。

    同时一道道华光涌现,集中在他身上,那是浓郁的天地灵气。

    “这真是聚灵阵?而且品级还不低?”宋知书有些懵了,感觉有些不可思议,自己明明只是一个念头而已,怎么会.

    等等。

    忽然,他又发现在那聚灵阵形成的时候,自己的元神正在不断消耗。

    精神与天地共鸣,想要顺应天地做一些事情,必然要有消耗。

    否则的话想什么就是什么,那就太离谱了。

    宋知书能明显感觉到,以自己现在的元神强度,让聚灵阵坚持数天完全没有任何问题,甚至于只要愿意,还可以将这座聚灵阵扩大范围,当然这样一来消耗的元神也将会更多。

    随即,他心思一动,聚灵阵自动散去。

    “其实刚刚并非是聚灵阵,而是因为我在达到君子境后,感悟了天地,让天地灵气自动汇聚而来,只不过是按照我的想法,形成了所谓的聚灵阵罢了。”

    在经过思考之后,宋知书明白过来,怪不得有修士说强大的儒家读书人,可言出法随呢。

    原因真正的点在这里,在于理解了天地运行的规则,天地不灭,儒家手段就在。

    当然,如果逆天而行,得不到天地承认,那就不行了。

    “儒家手段,果然与仙道完全不同。”

    宋知书感叹,读书这么久,自己也总算是亲身体验了儒家的手段,虽说能做到的事情很少,但总算对于儒家也愈发了解了起来。

    同时也清楚,儒家真正的力量,还等待着继续挖掘。

    故而在接下来的时间内,他也开始适应君子境对自身所产生的影响。

    也开始思索,如何将儒道和仙道的力量完全结合,相互配合,走出自己的路。

    如此,时间一点一滴过去。

    七天后。

    宋知书完全突破之后的变化,境界也完全稳定了下来。

    期间还使用天雷瓶淬炼肉身体魄,由于修为增强,所以他能承受的就更多,成功将体魄提升到了筑基后期的程度,再有一些时间,达到圆满应该不是问题。

    只是想要提升至结丹体魄却不太可能,天雷瓶的品质放在那里,不过下品灵器而已。

    就算威能再强,但也强不过本身的极限范围外。

    除非晋升品质。

    宋知书想着,这倒不是不可以,只要浩然正气足够就行。

    当然,圣人剑胎也该提升了,自己现在是结丹境,下品灵器肯定是不够了,至少极品,甚至于更强的古器,所以接下来又有许多事情要做了。

    且还有一点,抵达结丹境之后,修行所需的资源也将会更多。

    之前在筑基境,动辄就是数十万枚下品灵石。

    到了结丹。

    就连宋知书也有些头疼。

    不过在此之前,他首先需要回到青州,将晋州之乱的各项事宜彻底收尾,同时把那些死在虞城散修的尸骨,也都送回原本属于他们的地方。

    虞城城下,宋知书、林成、李先松一行人面向这片大地微微躬身。

    这里是他们曾经大战过的地方,有许多人死去。

    故而在离开之前,自当来此。

    除此之外。

    在城内也竖起了一座石碑,刻有每个人名字,让虞城内凡人世代铭记。

    良久,众人起身,陈景云微微叹气,继而道:“宋先生,时间差不多了。”

    “恩,那就走吧。”

    宋知书点了点头,也没有多说什么,又看了虞城一眼。

    至于前来相送的城主周晃,却完全不在他眼中。

    林成等人,更是毫不在意。

    有些尴尬的周晃,但心中也不敢有气,毕竟这一次虞城之战,自己几乎什么都没有做,尤其现在宋知书等人,俨然成为众多修士眼里的功臣了。

    他在想,为什么当初就不能留下来,就算一直坐镇城主府,也比现在要好啊。

    随即,众人直接御剑而去,顷刻间消失在虚空上。

    宋知书明白那虞城城主的想法。

    世间就是如此。

    有人因为一腔热血,心中大义,选择坦然赴死,更有一些人只顾眼前利益。

    但这些他都不在意了,因为完全没有任何意义,自己也不会站在道德的至高点去指责任何人,只需要那些人值得敬佩,那些人可以无视便可以了。

    青州城门。

    与以往的进进出出不同。

    此刻在城门口,至少有数万人聚集在一起。

    其中修为各有强弱,弱小的在练气境,强大的结丹也有,但无一例外,全都是散修。

    他们看向远方,眼神中也带着些许焦急之色,似乎都在等待什么。

    “这么多天过去,宋先生他们也应该回来了吧?”

    “不清楚,不过等等没什么,宋先生一行的虞城之战,为我们散修正名,从今以后,看谁还能说我们散修于妖魔之乱中毫无功绩。”

    “是啊,据说只有几百人呢,硬生生挡住十天啊,传闻中最后一日有天魔降临。”

    “我得到消息的时间太晚,不然也一定会去虞城,可惜后面青州封城。”

    “确实可惜。”

    一个个散修开口,话语中带着敬重也一些可惜。

    虞城之战,在封天魔阵被破后,在短时间内传遍了世间。

    虽然青州城一些修士此前也知道一点,但却不清楚细节,可在更多消息传入后,几乎每个人都震惊了,带着数百名散修,挡住妖魔大军整整十天啊,可谓壮举了。

    更为重要的是,也正因为这十天,晋州全境都得以免受妖魔之乱。

    如此功绩,如此举动,怎能不让人侧目。

    且还有一点。

    那就是参与此战的,几乎全部都是散修,这说明什么?

    一直以来,散修在那些宗门弟子的眼中是不起眼的,不敢当大用,尤其之前青州之乱,双方差点爆发出剧烈冲突,虽然最后事情得以解决。

    可对此,散修一直都不服气,他们确实没实力没背景,但关键时候也绝对会顶上去,只不过没机会而已。

    但此次虞城之战,宋知书带领散修,间接解救了整个晋州,而这些全是散修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