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明求生记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三百四十七章 弘治六年(1 / 5)

作品:《大明求生记

app2;

这一年整个大明上下,都在整理河道,修理各种水利,疏通大江小河,这样的景象似乎也是章子俊穿越以来所做的各种各样事,总算在弘治六年爆发出来了,首先是三样高产作物带来的红利,虽然发生的有点晚,却实实在在缓解了大明的饥饿,人口出现了快速增长,也跟章子俊历年来提倡个人卫生、食品卫生、医疗保健不无关系,繁荣的商业及各种大小的制造作坊,改变了以往的小农经济模式,大明朝出现了工业资本的萌芽,有相当一大批无地的百姓,成了最早一批依靠在工厂、采矿、作坊打工挣钱养家的居民。

在西北的平安镇、山东的郓城、江南的苏松都是工坊林立,大批这样依靠做工就能养家糊口的人家,过上了稳定安居的日子,这样的人群有别以往的传统手艺人,目前许多有实力的“大东家”效仿平安镇工坊的做法,让其有免费的住房居住、兴办免费的学堂、还有免费的医馆专门提供给了自家做工的工人,逢年过节还有专门的吃食发放,其曰,职工福利。

弘治五年(1492)七月,黄河在张秋(山东阳谷东)决口,水入运河,夺汶水入海,漕运遂绝。朱佑樘诏命工部侍郎陈政总理河道,集民夫十五万疏浚黄河故道,堵塞决口,但未完工陈政卒。吏部尚书王恕推荐浙江左布政使刘大夏才识堪任,于是皇帝于弘治六年正月擢刘大夏为右副都御史,前往治理。弘治七年五月,皇帝又遣宦官李兴、平江伯陈锐与刘大夏共治张秋决河。当时黄河水势湍悍,决口处宽九十余丈。刘大夏先治上流,分别开新河浚旧河将水导入黄河道及淮河,而于决口处筑水坝,且合且决,随决随塞,昼夜不息至是年十二月工成。

皇帝遣行人前往慰劳,并改张秋名为“安定镇”。起先是改张秋名为“平安镇”的,后然才发现平安镇已经有名了,这才改名为安定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