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 第三百五十三章、十几年后的世界大战(1 / 4)

作品:《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

    在处理了朝政之后。

    朱皇帝就急匆匆离开,踩着自行车去了太医院,看望刚刚出生的儿子了。

    朝鲜儒生郑民始有一点说的是没错的。

    那就是现在的大明朝廷和历史上的大明、大清都不一样。

    孔孟之道,现在都有些边缘化了。

    而且在政治制度上,大明朝廷是以礼治国。

    在这个时候东西方交流、碰撞的时代。

    东方的儒生们当然也对西方的政治制度有所了解。

    很快就有人指出。

    朱皇帝所谓的学习周代制礼。

    事实上,他这是托古改制,他真正学习的反而有点类似于西方大英帝国的宪政制度。

    只是改了个名字而已。

    什么叫做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啊。

    所以现在大明朝的政治制度其实和之前的大清朝是很不一样的。

    大明朝的行政、立法体系,都有欧洲不列颠国的影子。

    大明朝是有明确形成制度的议政院、行政院的两院。

    议政院有立法之权,有督查、弹劾行政之权。

    而行政院在左右丞相的带领下掌行政之权。

    而皇帝,则是在两院之上,独裁政务。

    已经是非常类似于实君宪政的制度了。

    大明朝的丞相,也和不列颠、普鲁士这些实君立宪制的国家的首相差不多。

    另外。

    议政院也在辅助皇帝立法的名义下。

    取得了一定的立法权和监督权。

    虽然任何法律的通过最终都要皇帝的签字。

    但议政院对法律条文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

    这个议会,并不是一个只会鼓掌举手的议会。

    而且可以预见。

    一旦朱皇帝这位开国大帝不在了,议政院实际上的权力还会更大。

    不过这都是朱皇帝有意为之的。

    他可以行君主独裁。

    因为他相信自己指引的方向是正确的。

    但是他不能保证后代子孙也能和他一样英明神武。

    因此。

    君主独裁之权被制约,被限制。

    是大势所趋。

    朱皇帝也不想去影响这个大势。

    甚至有意推动——如果能在他的任内,完善大明朝的上上下下的政治制度,建立一个能够有效稳健运行的体制。

    除此之外。

    困扰历代王朝的另外一个问题。

    就是皇室子孙如何安排的问题。

    这事情解决不好,同样可能成为拖垮一个王朝的原因。

    现在大明的皇室是越来越大了。

    刚刚李妃诞下的皇子,是朱皇帝的第14个儿子,算上已经出生的和还在肚子里的。

    朱皇帝已经有27个子女了。

    其中22个已经出身,有14个儿子,8个女儿,另外还有5个在妃子们的肚子里——朱皇帝除了一后三贵妃,像是朝鲜国的翁主之类的来自各属国的公主郡主之类的妃子还有8个,另外在大明帝国国内也进行国选妃,地方上一些大族也送女入宫,还有就是蒙古草原诸部的和亲。

    朱皇帝一个人可真的是太辛苦了。

    光是大小老婆,就足足有26人。

    不过这其实也不意外。

    而且朱皇帝这点女人在历史上的皇帝女人人数排行榜中肯定很难排进二十强的。

    但朱皇帝有一点肯定是吊打历代皇帝——那就是他的子嗣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