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怒海覆清1852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五六五章 暹罗使团(2 / 3)

作品:《怒海覆清1852

真的是不自量力,真的是井底之蛙啊。

山口洋得救了,三发得救了,荷土联军至少损失了一万多人马,剩下的联军在坤甸和东万律,下一步应该是去进攻那里了吧。

“万胜!”

港口方向传来了一阵欢呼的声音,刘威抬头看去,只见在港口的方向竖起了一面面白旗。

走投无路的联军终于投降了。他们已经被四面包围,又在经受舰炮的轰击,除了投降就是等死。

董兴福很痛快地将看押俘虏的任务交给了兰芳军。冤有头债有主,至于兰芳军会怎么对待这些俘虏,阿福管不了。

原来华族还非常重视俘虏,因为俘虏可以用来在南方的热带地区修路。

但是现在,在南洋呆了这么长时间之后,阿福发现,只要你愿意抓,这里根本就不缺少干活的俘虏。

看似蛮荒的南洋诸岛,其实生活的人口还是很多的。没办法,这里的物产实在是太丰富了。

在相对落后的社会群体中,通常情况下决定人口数量的就是当地的资源产出。更具体一些就是当地人能够获得的食物多少。

只要有足够的食物,人口通常情况下就能够持续增加。

就像是现在的华夏,有将近五亿人口,历朝历代,哪怕是汉唐之鼎盛都没有达到。

原因只是因为红薯土豆玉米等高产作物传入了华夏。

在华族控制的福建和两广地区,是这几种作物最早传入的地方。

传说红薯是福建省福州府长乐县人陈振龙传入中国。

此人年未二十中秀才,后乡试不第,遂弃儒从商,到吕宋岛经商。后来见当地种有朱薯,耐旱易活,生熟都可食,有“六益八利,功同五谷”。

便不顾西班牙政府不许朱薯出口的禁令将薯藤绞入吸水绳中,渡海带回福州培植。

为了此事,董良专门在轩辕庙的功德碑林中为其立传纪念。

现在的华族百姓一般都是在承包田中种植稻米等主粮,而在那些位于山坡上的旱地自留田中种植红薯、玉米、土豆等外来作物。

这样极大地丰富了华族百姓的主粮结构,也增强了他们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

阿福让军队简单修整一下就直接杀向了坤甸。

他们是乘坐运输船走的海路,由四艘巡防舰护航。

荷兰海军的主力与华族海军的主力现在不知动向,不过阿福对郭有有信心,或者说他对董良有信心。

两个高手出去决斗了,阿福相信回来的一定会是华族海军。

阿福并没有去救援距离自己更近的东万律,而是直接去了坤甸。刘威对此不解。阿福给的解释是坤甸还有大量的荷土联军运兵船,只要拿下了那里,就可以截断这些荷土联军的退路。

刘威似乎想到了什么,没有继续问下去。华族军队的强大,他已经见识到了,现在他只能听从华族的指挥。

更何况,董兴福等人对他已经算是比较客气的了。黄卫更是暗示他战后将会把兰芳国剩下的军队都交给他来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