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游竞技 / 大明:寒门辅臣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三百一十八章 被高启算计了(2 / 2)

作品:《大明:寒门辅臣

“是,是……”

王锤紧张不已。

顾正臣停下脚步,看着被逼至墙边的王锤:“能想出借我之手达成目的人,定不是简单之人。你若不说,我这就上书朝廷,弹劾魏观设局操纵人心,弹劾他恶意派流民干扰句容县衙!”

“不是魏知府,是,是——”

“高启?”

顾正臣凝眸。

“啊?”

王锤惊愕不已,自己貌似没有说出这个名字。

顾正臣虽然看不懂唇语,可在魏观身边,就只有高启、王彝两个心腹幕僚。看王锤嘴巴张合着,明显是高的发音。

高启,这个家伙当真是玩火啊!

可以说,魏观之所以被朱元璋弄死,其中很大部分原因未必是搬府衙这件事,而是受到了高启的牵连。

朱元璋看高启不顺眼太久了,邀请高启出来做官,给的还是户部右侍郎这种高级官衔,但高启不给老朱面子,不当官。

在这之前,高启还写了一首《题宫女图》的诗,其中有两句是:“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

这原本是写元顺帝宫闱隐私的闲散之作,可老朱以为是在骂自己。若不是为了表示对人才的尊重,老朱恐怕会尊重高启全家一次。

高启不接受老朱的官,在魏观邀请之后,转身成了魏观的幕僚,还进入苏州府学当了教授,这再一次挑动了老朱的神经。

据说魏观因政绩出众,被提拔为四川参政,就是高启在暗中运作,上演了一出无数百姓哀求魏观留在苏州,以民意打动老朱,让老朱答应魏观继续在苏州府任职。

高启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甚至还有人将高启的诗作为明代第一。

不管怎么说,高启都是一个才华高逸,学问渊博之人,但此人也是一个缺乏政治头脑,善用小聪明的家伙。

你不愿意当官,就别出山,好好留在家里种地,干嘛还帮助魏观。朝廷官员调动你也敢“民意”干涉,这种操纵人心的把戏是你一个幕僚可以玩的吗?

现在好了,此人竟然将主意打在了自己头上,想要让自己出面,去说服老朱蠲免苏州府税赋,上演的还是苦情戏。

顾正臣看着王锤,咬牙切齿。

自己算是吃了一个哑巴亏,将高启交出去,也是于事无补。

高启的出发点是道义,是为苏州府百姓,他站得住脚跟。人家都站在制高点上了,自己走错一点点,都是被指责的一方。

哪怕是将高启的事说出来,老朱杀了高启,那这世上不过就是多了个死老头子,什么都不会改变。

“这笔账,我记下了!”

顾正臣不甘心吃亏,尤其是不甘心被人当棋子一般利用。

王锤猛地跪了下来:“顾知县,苏州府百姓真的走投无路了啊!朝廷对其他地方,皆是蠲免,唯独对苏州是赈贷!百姓夏无收成,秋里要还粮,一年到头来,又是颗粒无存啊。商人说,顾知县爱民如子,既是如此,为何顾知县不能为苏州府百姓说情,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顾正臣沉默了。

苏州府的百姓是辛苦,他们扛着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但问题是,自己是应天府句容知县,和苏州府没有任何关系。

上书谈论苏州府的事,为民发声,非为政论,不是什么大错误,文官嘛,兼济天下的思想很重,为民请命的声音一直都不缺。

但苏州府的事,很容易触动朱元璋脆弱的心理,一旦被老朱惦记,那以后好日子就没了。顾正臣知道苏州百姓苦,也理解高启“谋略”的苦衷,可这里的水很深。

王钎看着转身要离开的顾正臣,跪了下来,怯生生地说:“我们也是大明的子民,勤奋耕耘,为何要像罪人一样活着?”

顾正臣回过身看向王钎,他只是一个孩子,可也饱受生活沧桑。

如何回答他?

回答不了。

苏州府的百姓,似乎有原罪。

顾正臣走出了监房,回到二堂之后,一句话也没说,直至晚上返回知县宅,才对张希婉说了句:“为了百姓,得罪皇帝,合适吗?”

张希婉紧张起来,拉着顾正臣的胳膊,脸上写满不安。

皇帝很凶。

顾正臣苦涩地摇了摇头,如同自言自语:“我不是魏征,他也不是唐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