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代晋 / 章节正文阅读

第四七九章 格局(2 / 4)

作品:《代晋

李徽道:“是啊。当年我大晋乱局,朝廷南渡。北方战乱纷扰,百姓涂炭。关中以及河西大族无法南下,纷纷往西抵达河西之地避难。虽然乱世纷纭,令他们颠沛流离。但却也有意外之得,那便是河西之地反成了儒家大兴之地。大儒郭荷于河西讲经办学,传承经书,郭瑀师从于郭荷,继承其衣钵,为河西一代大儒。他和他的弟子同门钻研儒学经集,写下了不少述著之作,不光是这两本《春秋墨说》《孝经综纬》。还有郭荷临终前完成的《礼乐太平》《治平策》等等。”

王猛连连点头,神情激动无比。

“两年前,郭瑀决意将这些述著送到我大晋来,他派了他的弟子拉着三大车书籍从河西一路东来,历经干辛万苦,足足走了半年的时间,路上遭遇劫匪,死了好几人,一辆书车倾覆于河中,毁了大量经卷书籍。但终究他们抵达了建康,献上了河西大儒和大族们保存下来的各类经卷书籍和他们的著作。郭瑀在给我大晋皇帝的奏折之中说,河西之地,终究不能保全,这些书籍述著要流传下去,归于正统,所以送往大晋献上。河西之地虽远,但是关中大族河西之众心向朝廷,永怀归念云云。”李徽沉声道。

王猛长吁一口气,皱眉沉吟。河西之地,距离大晋万里之遥,远隔崇山峻岭荒漠大河。河西之族却宁愿不辞万里险峻路途将书籍著作送往晋国,却不愿送到近在咫尺的大秦,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虽然晋国已经偏安一隅,但在许多人心中,依旧是正统正朔,依旧是故国。这其实也并不难理解,毕竟五胡之国,蛮夷之邦,难得人心。这是自己早就意识到的问题,自己正在积极的作改变,帮助大秦融入中原,从各方面进行融合汉化。但依旧任重道远。

那郭瑀之名,王猛是知道的。河西大儒名贯西北,大秦曾在王猛的建议下去请郭瑀来长安设立国子监传承儒学,但被郭瑀拒绝了。派去三百书生想拜在郭瑀门下,也被拒绝了。但是郭瑀却主动派弟子将书籍述著送往晋国,对比之下,判若云泥。

“老夫很感谢你送来这些书籍,但老夫不解的是,你为何会这么做?莫非有人告诉你,老夫喜欢读书藏书,你是投其所好?”王猛沉声问道。

李徽摇头道:“王丞相误会了,我之所以这么做,绝非为了投其所好。说出来你也许不会相信,本人虽是大晋之人,但其实我对儒学没落,玄虚之学盛行很是反感。儒家乃治国治世之学,玄虚之学一无是处。圣人开儒学之先,后世亚圣大儒钻研继承,便是为天下所计,希望能得到一个令天下太平,百姓安居,道德礼仪有度,国家治理清平通顺的办法。圣人大儒在寻找一条天下太平的道路。这是圣人大儒们的责任和眼光。而我大晋的风气显然已经走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