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7章 活字印刷(2 / 3)

作品:《抄家后,我诗仙的身份曝光了

“要不……多请一些书手?”

杜蘅摆了摆手:“请多少都没用的。”

看来活字印刷是该出场了。

换到前世的历史,这个时间点毕昇尚未出生。

传统的雕版印刷,对于报纸来说,根本是派不上用场的。

因为报纸每天的内容都不一样。

就意味着每发一份新的报纸,就要重新换一副新的雕版,成本太大了,要知雕版的工匠,一天只能刻几十个字,能刻一百字的已经算是能人了。

等雕版刻出来再印刷,报纸的新闻早就不新了,黄花菜都凉了。

因此民间小报都是手抄为主。

雕版印刷主要用于一些经典著作,比如四书五经,这些著作是不会变的,一旦雕版形成,就能一直印刷。

只要一套雕版就可以了。

当然,这一套雕版可能需要好多版面,毕竟一本著作的字数也不少,所以造价也不便宜,一般的书商根本用不起。

这也就是书籍为什么昂贵的理由之一。

“何总,派人先将报纸挂在一些书肆寄卖,也可以找人承包,将报纸分发给一些报童去卖,都行。”

“报纸还要再抄吗?”

“先看看销量,如果买的人多,就继续抄,反正第二期也没那么快出来。”

何解忧拱手:“好,我这就吩咐下去。”

杜蘅坐在位置上,继续想着活字印刷的事。

其实在历史上,我国的活字印刷,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运用,同样的原因,就是性价比不高。

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活字是由胶泥做的,而汉字有十万个,就意味着要刻十万枚的胶泥字块,跟西方的字母相比,可谓工程量浩大。

但同时,相比雕版,胶泥不易储存。

一套雕版,可能人死版还在,还能传给子孙,但胶泥多则几年,少则几个月就有可能出现损坏。

而且古代印书,一次性印的数量并不大,一是需求少,除了读书人,一般人不买书,二是地域受限制,基本只在本地卖,一本书一次印个百来本,就能卖很久。

由于印的都是经典著作,这种书属于长销书,千百年都不会换内容,所以根本就没必要使用活字印刷。

但是报纸不一样,必须使用活字。

当然,报纸的销量一定要上去,否则注定血亏。

……

回到家中,杜蘅立即就将朱陶找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