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烈火南明二十年 / 章节正文阅读

第77章 铸炮新法(3 / 3)

作品:《烈火南明二十年

高衡眼前一亮,“能否请先生展开说一说。”

孙和斗沉吟一下道:“将军应该知道大明的铸炮工艺普遍是泥模法,泥模法的本质就是先制成一个圆柱形的形芯,再制作一个外范。将形芯外范合体后再进行浇铸,最后再经过齐口、打磨、钻火门,一门火炮才算制成。”

“泥模铸炮法沿用数百年,堪称成熟的铸炮技术,但缺点也很明显。一是外范和形芯用粘土制成,透气性低,很难干透,经过炭火烘烤经常外干内湿,浇铸时产生潮气,使所铸火炮经常有蜂窝状孔穴。故泥模铸炮经常出现残次品,父亲的《西法神机》中甚至有铸百得一,即为国手这种夸张的说法。”

“二是由于火炮浇铸完成后需要将泥模打碎取出火炮,所以每铸一门火炮就要专门制作一个模具,且《海国图志》中曾记载泥模“非一月不能干透,若值冬令雨雪阴寒,晴霁绝少,则非三两月不能干透”,极其费时费力,而且难以实现火炮制造的标准化。”

“三是铁水浇入模具时经常扰动形芯,使铸造出的火炮炮膛不在炮身的中轴线上,再加上火炮后续的镗孔、打磨工艺粗糙,火炮的射击精度会很差。种种因素导致泥模炮不仅粗笨,而且多铸造缺陷,表面粗糙。”

孙和鼎附和道:“高将军,二弟说得不错,这便是泥模法铸造火炮的种种弊端,虽然这方法沿用百年,但是绝对谈不上先进。在此基础上,父亲设想出了另一种方法,称之为铁模法。”

“哦?铁模法?”高衡搓了搓手道。

“不错,所谓铁模法和泥模法相似,铁模法第一步也是制模。用粘土制成泥炮和分段的外模,然后再分段铸造铁模,每段铁模都分为两瓣,四千斤以上大炮要分为三瓣。铸造火炮时,先用细稻壳灰混合细沙泥调水,粉刷铁模内壁,再用上等极细窑煤灰调水粉刷。将每段铁模两瓣相合如合瓦形,用铁箍箍紧烘热,再将每段铁模节节相续拼接在一起。”

“之后便是和泥模铸炮一样用铁水浇铸。火炮制成后,就可以按瓣次序,如脱笋壳状剥取铁模。此时火炮还未冷却,处于红热状态,如果炮身上有不平之处,即可用工具直接平整。且取出形芯除净炮膛内的泥胚后,炮膛内天然光滑,不需要再镗孔或者打磨。”孙和鼎介绍道。

高衡的脑袋中嗡嗡作响,这可真是打开了一条全新的思路,卜弥格等人虽然从西洋来,但是他们说的铸造火炮的方法也是停留在泥模法的阶段。高衡不知道的是,铁模法的大规模应用实际上是发生在十八世纪,现在是十七世纪中期,还远远不到那个时候,但华夏的先贤们早就已经想到铁模法,只不过还没来得及应用于实践,西学的带头人便被冤杀。

日后满清占领中原,更是将这些东西视作奇技淫巧,大力封杀,活生生导致华夏积贫积弱,落后西方数百年。落后就要挨打,从这一刻开始,就已经注定了华夏未来悲惨的命运。但高衡来了,他发誓,一定要改变这个结局。

孙和斗有些得意道:“我们大致计算过,铁模法铸造的火炮可以连续射击三十次不散热才会炸膛,而泥模法铸造的火炮一般极限是连续十发,这在战场上就取得了无以伦比的优势。而且由于气密性的提高,比寻常的大炮射程多出不少,至于这个量,就是人工来控制了,质量越好,射程越远。”

孙和鼎补充道:“父亲的遗作上面详细记载了火炮射击,测距,诸元的标定方法,只要能系统性应用起来,将一些简单的圆规方矩器具的应用以及如何在图纸上标定诸元等等教授给士兵,炮兵将会成为完全的技术兵种,战斗力突飞猛进。试想,这样的部队上了战场,会有怎样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