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2 / 5)

作品:《朕要这大明皇位有何用!(穿书)

皇上气得张嘴就要嚎,也要耍无赖,又瞧着这些不要脸的人,觉得耍无赖也没劲儿,皇上气呼呼地吩咐,将四框朱薯分给文武大臣食用,上千口人抢。

一个分到两三口,却都激动的热泪盈眶,吃完后,等一会儿,活得好好的,没有头晕没有眼花没有口吐白沫……倒头就拜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呼声响彻天地,震撼云霄。皇上正抓着一个糟子糕垫肚子,不想搭理这些人。蒋阁老捧着一个琥珀小碟子上来,眼泪花花的,满脸都是喜悦的泪水——皇上这才看到朱薯的模样。

瞧着红红软软的吃食,和大米麦子都不一样,好奇;闻着淡淡甜甜的香味儿就食指大动,喜欢;用小银子叉子叉一块,吃一口,嗯,好吃;吃完半个,嗯嗯,管饱。

皇上在周围挤挤挨挨的人的目光注视下,一口一口,慢慢吃完后,唯一的感受就是,肚子里热热的,饱饱的。

半个朱薯,比大半碗米饭还管饱,肚子里特实在。皇上眉眼弯弯地笑,开心于肚子里这份实实在在的分量。

“朕和徐景珩出宫,听到老百姓对吃的热情,就好奇。徐景珩解释说,家家户户的锅里有热气腾腾的饭菜,比什么大道理,儒释道、理学心学都实在。”皇上记得徐景珩说这句话时候的表情、语气,目光下的期许,小表情特愉快。

蒋阁老在肚子里咬牙——徐景珩那个无赖,人不在还要皇上念叨着。

谢阁老打哈哈:“皇上说得对。这再多的大道理,也要实实在在的大米麦子下锅。”

杨慎是真的兴奋激动:“皇上说得对。再多的道理,不能下锅,都没有用。”

下面的人纷纷跟上,一个个的妙言警句频出,皇上听着,就更愉快。

“朱薯很好,大明人很好。朕喜欢朱薯,喜欢淳朴善良的大明人吃饱肚子。”

“户部整理种植方法,全国推广朱薯。邓继坤常绍等等人,发现朱薯有功,朕记着。南海,经历磨难,回归大明,很好,朕喜欢。”

皇上金口玉言,皇上已经看到,三四年后,大明百姓吃饱喝足,做工进学的欢乐模样,大眼睛眯眯成一双月牙儿。

大明人,终于有机会免去饥荒。乾清宫偏殿里外上百口子人,胸口激荡,眼圈发红,面对他们的君皇,一起跪下高呼:“皇上天纵圣明,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春天里,大明朝开始全面推广朱薯,朱薯又不要种子,插个苗儿就成,南方还可以种一茬,北方正好赶上春耕。

户部预计,今年一年,福建、广东两省,就可以全面种植,明年就可以推广全国,大明人都满怀期待,梦想着肚子里吃的饱饱的,懒猫一般在太阳底下躺着不动弹的模样。

皇上专注学习,可民间人多声音多。还有人说“朱薯”不好叫,要叫“番薯、甜薯、红苕、甜薯、地瓜……于是大明人最后定其名为“红薯”,是为红红火火。

皇上休息日,跟着徐景珩出宫几次,去菜市场,去茶楼……自己拿着银子买东西,和人讨论一颗白菜的价格变化,对红薯的出现,那是真高兴坏了。

皇上可以规定黄金和银子的兑换,但到底是大量银子冲击大明的菜市场,粮食蔬菜都涨价,可是如今红薯还没上市,闻风而动的很多粮贩子囤积的粮食都上市,一石大米比上个月低了五文钱。

皇上的眼睛本来就亮得发光,此刻可以和太阳肩并肩。

徐景珩知道,大明人的主食大米降价,其他必然也会降价,大明人的饭桌上,又可以丰富起来,也高兴:“这都是皇上英明。”

自恋·皇上,仗着在菜市场没有人认识他,跟着喊:“这都是皇上英明。”惹得周围的菜贩子,买菜的大娘们都乐哈哈地笑。

这个说“我们皇上好,银子稳住了,红薯又出来,大米可不是要降价?”

那个说“我们皇上就是好,这是好人有好报。”

还有的人和皇上一样理直气壮:“南海那个地方,也就我们皇上大度接纳。我们皇上就该有这个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