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帝国大闲人 / 章节正文阅读

第202章 知行合一(3 / 4)

作品:《帝国大闲人

“实际上,知行观真正的正解,乃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沈云皱眉,默默念叨着这个名字。

“不错,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方昊点头说道。

这个观点,其实本就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针对的也是朱熹的先知后行观。

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和懂!

知行合一,致良知,是阳明文化的核心。

再一次的,方昊又让沈家人惊呆,傻眼了。

知行合一的大论,首次在大夏王朝乃至九洲大陆绽放!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

“知行合一,一方面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要求人在内在精神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重视道德的实践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练,要言行一致,表里一致,强调意识作用的结果,认为一念发动处即是行,混淆了意识活动同实践活动的界限。”

“知行合一,是为了克服‘一念不善’,这是他的立言宗旨。”

方昊说的很理直气壮,甚至完全不需要思索。

脑海中的记载很全。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是一种讲内心‘省察克治’的唯心主义道德修养学说。他所谓不曾被私意隔断的知行本体,就是指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的良知,认为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就是行。

他的致良知即知行合一,就是去恶为善、去人欲,存天理的工夫。

他声明: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他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徒悬空口耳讲说的学风。

当这些东西一说出来的时候,沈云这位当世大儒彻底惊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