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零八章 持续的变革(2 / 5)

作品:《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但是直接隶属于参务院管理的那几家超大型,名字由‘大楚帝国’开头,然后‘总公司’结尾,并直接以行业命名,如铁路,烟草,盐务等命名的企业……他们虽然走商业运行的模式,但实际上不是企业……

上述二十多个正二品级别的部,从二品级别的总局,总监,总司,总公司等机构……还只是属于参务院体系下的直属机构。

此外,大楚帝国里还有高度独立,设置有上百个科室,号称小中央的翰林院……极端情况下,作为皇帝的罗志学完全可以直接通过翰林院下属的各科室,对各地方,军方发号施令。

大楚帝国里的翰林院非常特殊……这玩意实际上就是个微型版本的大楚帝国中央机构……外头但凡有的京畿机构,不管文武,实际上都能在翰林院里找到相对应的科室……在平日里主要作为罗志学的私人秘书机构,对接下属各部门,起到承上启下,协助罗志学处理诸多事务的的作用……但是关键时刻里,罗志学可以直接通过翰林院下发中旨,号令整个帝国文武。

这也是为什么翰林院掌院,一直都是参务大臣之一的缘故。

此外,大楚帝国里的参务大臣制度也有相应的改变……在承顺四十九年的时候,罗志学随着年纪大了,并考虑到未来太子陆续接班掌权的问题,开始对参务制度进行改动!

其中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改动就是,对参务院进行扩大……而且增加的名额是给文官方面的。

帝国里的参务制度,一直以来都是帝国里最重要的制度,也是最核心的制度……因为大楚帝国里的参务大臣,协办大臣们,才是真正决定这个庞大帝国诸多战略决策的人,同样的……参务制度也是罗志学这个皇帝直接掌控帝国,维持皇权不坠的核心制度……

参务大臣权力固然大的惊人,但是来去只需要皇帝一句话而已……不需要前明时代的廷推,也不需要搞什么百官推举……皇帝可以直接决定!

甚至某种程度上来说,决定的程序都非常的草率……甚至谈不上多正规,因为没有任何正式法律意义上的任命书之类的东西。

有的只是一道中旨,召某臣子进入御书房参赞军政事务而已……这也是‘参务大臣’这个名字的来源……

罗志学高兴的话,都能找条狗进入御书房参赞军政事务……不高兴的话,也可以把某个权势滔天的权臣直接打发出去……甚至都不需要什么正式的免职程序,只需要一道中旨让他以后别来御书房就行了。

当然……这些都是理论上的!

在现实里罗志学不可能这么干,每一次任免参务大臣,乃至协办大臣的时候,罗志学都是需要经过慎重考虑的……这背后往往关系着帝国未来的战略走向,帝国内部派系政治斗争,地域利益或行业利益集团的利益……

这些高级官员们基本都是各自派系里的旗帜人物,利益领袖……你看似动的是一个人,实际上动的是人家整个派系的利益。

所以搞起来,其实也挺麻烦的!

罗志学自己来操作自然没什么问题……毕竟整个帝国都是他自己折腾出来的,那些高级官员们也都是他挨个提拔起来的,能够了解并掌控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