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蜀臣 / 章节正文阅读

第106章、利趋(2 / 2)

作品:《蜀臣

没有一位氐王,能抵御得了来自利益的诱惑。

符章觉得,他的族人及牛羊战马,终究有一日会被曹魏与强端觊觎,然后联手给吞并掉!

再不济,亦有可能被强端遣去甸氏道,抵御白马羌及参狼羌的寇边。

在桥头戍围,巴蜀数年都不会出兵骚扰。

但若去了甸氏道,屡岁秋冬时节,都要与白马羌及参狼羌作战,他可不想让族人的性命慢慢被损耗掉!

或许说,如此想法,有些庸人自扰。

但,哪怕是仅有一丝可能,符章都不敢拿身家性命去担风险。

然而武都郡,如今也在曹魏的控制中,他若是弃了桥头戍围率族人归去,反而给了曹魏与强端借口!

譬如,污蔑他与巴蜀有私通。

随后,号召武都其他氐人部落,一起享受瓜分他部落的饕餮盛宴。

思来想去,他便想到了,前来依附大汉的决策。

因而依附大汉,他尚能有一线生机。

而被诸多部落及曹魏围攻,他必然尸骨无存!

“老身年迈昏聩,以至方才狂妄,还请郑督军莫见怪。”

沉默了好久的符章,依着汉家礼仪,给郑璞行了一礼,“然,我率族人前来归附大汉,亦是一片赤诚。还请督军明察,代我表陈于丞相。”

“首领之心,丞相不曾有疑。”

指了指身侧的诸葛乔,郑璞冁然而笑,“且丞相遣我来,并非是不纳首领之意。乃是不敢辜负首领率部归义的拳拳之心,便想着为首领而谋,如何免受逆魏的兵锋来袭矣。”

“章,谢丞相仁义!”

倏然起身,符章向右拱手,以示遥致丞相后,方再度入坐,轻声问道,“如何令我族人免遭曹魏屠戮,还请郑督军不吝教我。”

符章甫一话落,郑璞心中悄然松了口气。

装了好久的悲天悯人,他终于可以图穷匕见了。

“不敢声称有教。”

连忙拱手,郑璞先作谦言,肃容而对,“首领,我来白水关于图,心中所思者有二,供首领自择之。”

话落,符章亦肃容,拱手而请,“愿闻其详。”

“其一,乃是我大汉甫一讨平南中诸郡叛乱,为今之际,委实不能与逆魏打动刀兵,亦不能接受首领所守的桥头戍围。是故,还请首领暂时屈尊于逆魏之下。我大汉会私下提供军械及其他辎重,让首领得以积攒实力。”

言至此,郑璞顿了顿,轻笑道,“不过,今益州疲敝,且军械等物运来白水关亦不便,还请首领酌情转我大汉些许战马或耕牛。”

“嗯,此乃必然。”

摆了摆手,符章颔首而道,“郑督军放心,我非贪婪之徒。若大汉愿授予我军械辎重,我必以牛羊战马报之。”

话落,又探头过来,催声道,“不知郑督军所思之二,乃是何策?”

“其二,乃是请首领举族迁入汉中郡。”

嗯?

郑璞话落之际,符章便霍然起身,勃然作色。

且是将手放在了腰侧刀柄上,语气忿恚不已的咆哮如雷,“我以诚来投,郑督军竟当我三岁小儿戏耍邪!”

刹那间,那肆意且欢快飞扬的口水,在炙阳下竟泛起了点点斑斓。

亦让郑璞一阵恶心。

反手卷起衣袖,轻擦拭脸庞后,才语气淡淡而言,“首领先莫动怒,待我叙话完,再回绝亦不迟。且,首领不选其二,可选其一耳。”

呼......呼......

赤色浮面的符章,双眸死死的,沉默的盯着郑璞,胸膛急剧起伏着。

数息之后,他阖眸长舒一口气,努力抑制胸中忿怒后,方再度入座,从牙齿中挤出数个字,“愿听郑督军高论!”

“呵~~~~”

轻声而笑,郑璞双眸灼灼,侃侃而谈。

“我请令郎携言,首领不曾有闻邪?西北动乱,已然数十年矣。”

“羌胡部落也好,氐人部落亦罢,身在局中,终不能独善其身。”

“如兴国氐王与河池氐王,昔日部落比符首领更加强盛,然而今已是白骨露于野,任凭风吹雨打去。我知首领不愿迁入汉中的顾忌,然首领若不入汉中避难,流离于我大汉与逆魏之间,不惧他日步入兴国氐王等人后尘邪?”

“再者,我大汉素来仁义,从不做宵小行径。”

言至此,郑璞肃容以对,掷地有声,“今请首领内迁,自是有所安排,可让首领权势不失,子孙世代得享富与贵!”

呃?

此番听罢,符健怒容慢慢散去。

诚然,他知道,在大汉与曹魏中夹缝生存,稍有不慎便会身死族灭。

但迁入汉中,亦不异于羊入虎口,被大汉予取予求!

此两者,皆如履薄冰也。

是故,他双眸狐疑不已,静静审视了郑璞少许,方试声问道,“我若举族迁入汉中,不知大汉如何待我?”

而郑璞闻问,便齿牙春色。

亦然不怠慢,直言道,“丞相听闻首领有两子,遣我来之际,曾如此嘱言让我转于首领。”

“其一,首领将爵封都亭侯,食五百户。官拜归义将军,领相府参军,且朝廷会在成都,为首领起高第授之!”

“其二,首领幼子,爵封关内侯,食两百户。官拜虎贲中郎将,秩比二千石,领兵宿卫宫禁。”

“其三,乃是首领长子,官拜虎威校尉,可从族人中选八百骑为义从,自领之,为征南将军次子赵义弘副将。嗯,我大汉惯例,乃嫡长嗣爵,故不封首领长子爵位。”

符章听罢,双目瞬息间睁圆,满脸不可置信。

木然侧头目顾,待旁边的诸葛乔笑着颔首,他犹不信,声音微颤而问,“丞相果真有言,让我长子任义从之将邪?”

嗯,亦不怪他惊诧。

因为义从,乃是边军的建制,并不那么草率许人的。

义从的起源,乃是章和二年(公元88年),护羌校尉邓训,收养湟中月氏、卢水诸胡中少年健勇者以为义从,后演变为戍守边郡之卒。

但这些少年健勇者,必须要编入户籍,成为大汉臣民。

比如邓训的湟中义从,最早是月氏胡投降了汉朝,被官府迁徙到了湟中一带编户栖居,属于汉朝的臣民,所以称为“义从胡”。后来因为月氏胡和湟中的羌族融合,称呼就变成了“湟中义从”或者“湟中义从胡”。

且,以大汉惯例,义从的各级将率,皆由大汉良家子担任。

绝无授予羌胡之说。

因担忧羌胡担任了将率,会倚仗权力,催生恣睢之心,驱兵并吞周边部落,让自身部落形成尾大不掉的大势力。

如今,丞相能允符章长子符健,职为领义从的将率,堪称诚意满满了。

至少,若符健成为将率,为大汉征战,得以积累功勋而保家门恩荣不衰,符章便可放下被大汉狼吞虎咽之心。

且,一门两侯之贵,要比在夹缝中生存的终日惶惶不安,更令人心安。

权势不倾,子孙皆荣贵,夫复何求邪?

“首领,丞相确有此言。”

郑璞颔首而笑,“首领举族迁入汉中之际,便是天子诏令至汉中之时!”

“丞相如此厚待于我,我非草木,焉敢有负邪?”

闻言,符章起身作礼,满脸激昂,“还请郑督军代我禀言丞相,我愿举族迁入汉中郡,誓以死报大汉恩德!”

“哈哈哈~~~~”

郑璞大笑,亦然连忙起身回礼,“首领深明大义,举族来投,乃我大汉之幸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