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蜀臣 / 章节正文阅读

第123章、取长(2 / 2)

作品:《蜀臣

但王莽篡汉,以至天下鼎沸。

陇右被隗嚣割据,便催生了无数后者生出效仿之心。

自隗嚣被灭后,西北断断续续的羌乱竟连绵一百多年,成为拖垮大汉财政的无底洞。

如汉桓帝时期,在关东一带便有《小麦谣》传颂甚广。

歌曰:“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人何在西击胡。吏买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

大致意思,乃是因凉州诸羌俱反,南入蜀、汉,东抄沙三辅,延及并、冀,大为民害。

朝廷平叛而征调男丁,因指挥无能而兵败,又因兵败再需戍边御敌而征兵,使得劳力溃乏,田园荒芜。小民苦之,却也不敢出声申述。

而至灵帝时期,西北羌乱达到最高峰。

由北宫伯玉及李文侯率先举起叛旗,先后裹挟韩遂、边章、王国以及马腾等人,让凉州不复汉朝所有。

后董卓乱汉,献帝东奔,以至形成了关陇之地皆被十余部叛军瓜分殆尽。

再后,渭水之战,曹魏夺回关中之地。

但对凉州及陇右之地,亦未形成有效的统治。

如凉州牧韦端被征调入朝任职太仆后,魏武曹操任命的凉州刺史,乃是韦端之子韦康!

待到马超袭陇,围攻韦康于冀县长达八个月,坐镇关中的夏侯渊都按兵不动,一直等韦康被杀后才出兵。

之后,夏侯渊虎步关右,扫平凉州各部割据,才让魏国开始实现了对凉州的统治。

只不过,逆蜀夺了汉中郡后,魏国在凉州的根基便不稳。

常有豪右及羌胡部落起兵反叛。

换而言之,关中无有大军驻守的威胁,凉州各部的割据之心便不会消逝。

而刘晔的谏言,便根据于此。

逆蜀夺了陇右后,为了建立骑兵以及维护陇右的安稳,便必然会觊觎河西走廊。

亦必会与凉州各部暴发利益冲突。

此些人,不愿意臣服于魏国,也是不会屈尊与逆蜀的!

不得不说,刘晔此策十分狠辣。

至少,要比曹真所谋,更符合如今魏国的局势。

然,于曹叡的角度出发,此策凶险的程度,不亚于曹真之谋。

因为陇右之战已然是大败,若是再度放弃了凉州,代汉时日尚短的大魏,无论威信还是人心,都会迎来不可承受之重。

毕竟,今天下未平。

西有巴蜀及羌胡、南有孙吴、北有鲜卑,皆虎视眈眈,孰可损大魏之威也!

尤其是,先前在雒阳时,曹叡还听闻了些许不顺耳之言。

逆蜀有儒者名为谯周,肆意宣大魏暴戾苛政,蛊惑人心!

孙吴得闻后,亦有样学样的大作流言,传于荆州及淮南之地,让黎庶隐隐有离心之象。

曹叡无需作思绪,便可预料到,若是他依侍中刘晔谏言放弃了凉州,逆蜀必然会遣细作入关中三辅,蛊惑那些从汉中郡及巴地迁徙而来的黎庶。

让关中三辅的人心动荡不安。

与其如此,他更加倾向于曹真的倾国力一战。

非是刘晔所谋不好,乃不敢用耳!

“诸卿之意,朕知矣。”

思有所决的曹叡,轻轻颔首,出声道,“朕今方寸已乱,暂无所决。卿等且归,待朕有所决后,再寻卿议之。”

“唯!晔告退。”

“唯!资告退。”

闻言,刘晔与孙资立即起身拜别而去。

只是他们没想到的是,曹叡目视他们离去后,便遣人将城门校尉杨阜召来。

嗯,因杨阜乃天水冀县人,熟谙陇右之事,且被赞为“有公辅之节”,此番亦在随驾长安者之列。

少时,杨阜至。

一番见礼入座,曹叡将曹真的上表让其过目后,便有些迫不及待的发问,“杨卿久在陇右,以为大将军此策可行否?”

“回陛下,臣斗胆言之,此策不可行。”

性情刚直,常有犯颜直谏之举的杨阜,闻问便作肃容,出声反驳之,“大将军虽一心为国,然此策若稍有偏差,必然将我大魏陷入不复之地。臣窃以为,诚不可取也!”

呃.........

曹叡再度哑然。

于他心中,本觉得身为天水人的杨阜,于情于理都会声援曹真之谋,兵出武都郡夺回陇右。

哪料到,他竟会断然否决之?

莫非,大将军之谋,委实不可取乎?

连续有三位重臣皆持有否定的态度,让曹叡心中隐隐有些动摇。

略作沉吟,便出声发问,“杨卿可细言之。”

“唯。”

于席上行了一礼,杨阜恭声言道,“禀陛下,臣此断所依者,有三。”

“其一,乃是孙子有云‘主不可怒而兴兵,将不可愠而致战’。陇右被逆蜀所占据,我大魏关中及凉州必然震动。今之所急,乃抚慰黎庶百姓及将士军心耳!安可再度大军而出,令居心叵测者有可趁之机?”

“其次,北鲜卑贼酋轲比能,秋冬时节必然寇我大魏边郡,是故冀州之兵不可动也。且逆蜀与贼孙吴已然共盟。今逆蜀出兵陇右,孙吴亦必然筹谋着兵出北来。若是从大将军之意,调动荆州及淮南之兵与逆蜀相攻,恐难御贼孙吴矣。陛下,贼孙吴的国力,比逆蜀更强盛也!”

“再次,乃防患于未然。若是依大将军之谋,举我大魏各州郡之兵而战,国无富余之兵,若有动乱,孰可安之!”

“此三缘由,皆可令我大魏陷入危境,是故臣以为不可取也!还望陛下明察。”

“唉~~~~”

曹叡听罢,阖目而怅然长叹。

半晌,方再度睁眸,欣慰的嘉许道,“杨卿之言,鞭辟入里,不负‘公辅之节’之赞也!朕,不准大将军之谋罢。”

对此,杨阜自是连忙起身谦逊。

不过,曹叡叹罢,又转述了方才侍中刘晔之谋,问道,“杨卿以为,刘卿此策,可乎?”

“回禀陛下,臣窃以为,此策亦不可行。”

得闻后,杨阜再度不假思索,出声回道,“盖因西凉豪族及羌胡者,秉性狡诈,反复无常,不可信也!断不可将凉州皆授之。且臣曾得闻,逆蜀丞相诸葛亮,有得人心之称。恐羌胡等被逆蜀所败皆降伏,而转刀刃加于我大魏也。”

话落,不等曹叡再度发问,他便续谓之,“陛下,臣以为今之计,乃是大将军之谋与刘侍中之策,各取其长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