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蜀臣 / 章节正文阅读

第394章、已晚(2 / 4)

作品:《蜀臣

曰:“非我不知伯济之忧,然今事尚可周旋,若令疤璞脱险,莫说将士意难平,恐天子与司马都督亦见罪也。”

此二人身份尊贵、备受雒阳曹叡亲近,且是临时受郭淮节制。

他们既然皆言不可,几乎宣告了军议的定论。

尤其是另一步卒统领王生,亦如此作言,“故大司马抱憾而终,我等今有机遇雪恨,但求将军莫错过!”

王生,乃是先前曹真的部将。

虽然不如费曜、魏平与戴陵等人官职显赫,但亦是在雍凉之地镇守了近二十载之人,才能与名声仅亚于已病故的郝昭。

他的反驳,令郭淮彻底罢了强攻之念。

盖因王生的资历比他更深、战功比他更多。名位在他之下,不过是因为彼出身寒门,而郭淮乃魏文曹丕的潜邸之臣罢了。且王生所督领五千步卒,乃是昔日曹真直属的精锐,亦是攻坚摧锋的先登首选。

他既驳之,郭淮又如何冀望士卒死不旋踵?

自然,并非无一人支持郭淮的决策。

邓艾就私下寻过郭淮,自告奋勇请命以本部为攻坚的前驱。

嗯,官职低微、以屯田之能受司马懿擢拔的他,在军议中尚没有发言权。

当然了,他也左右不了决策。

是故,郭淮无奈之下,唯有依着众人之意,思忖着将哪一部兵马遣归鹯阴大河畔,助夏侯儒一并扼守。

其实也没什么好斟酌的。

最适合归去的,乃是以屯田卒为主的邓艾部。

媪围县的战事乃野战,而鹯阴那边是遏营而守,待遇不高且战力稍弱的屯田卒自然是归去为上。但觉得汉军主攻在鹯阴的郭淮,出于求稳的心思是打算让王生的麾下归去。

不可避免,他又历经了一次苦口婆心的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