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蜀臣 / 章节正文阅读

第464章、先破吴(2 / 2)

作品:《蜀臣

闻言,曹叡不由拊掌而赞,笑颜谓曰,“闻卿自长安归后,折节向学、不复空谈,今闻卿言,果如是也!”赞罢,犹轻声勉励了句,“卿乃朕谯沛故里,夏侯氏与朕宗族世为婚姻,卿父乃国之干城,卿当勉之。”

此话甫一落下,夏侯玄当即伏拜于地,涕零而道,“臣,必不负陛下之望!”

是的,曹叡之言不亚于在声称,只要夏侯玄保持上进之心,日后他必然效仿昔日魏文曹丕与夏侯尚故事,将之倚为腹心。

其实,夏侯玄不知道的是,曹叡有了这样的心思,完全是因为魏国如今难敌巴蜀与江东两线夹击,又见再无宗室督将镇边,故而才生出启用元勋之后之意。

不管怎么说,论忠节这方面,夏侯氏至少要比其他人更他值得信赖。

“不必如此。”

曹叡亲自起身来扶,且是把其臂以示亲昵,“此间无事了,且告退罢。”

但夏侯玄不动。

乃是犹豫了片刻,再度俯拜而道,“陛下以言勉臣,臣铭感五内,亦不敢求安身而不直言。陛下,臣虽位卑人轻,然不敢不忧国,此些时日思得一谋,或能为陛下破贼吴参详。”

咦?

竟要献策破贼吴?

闻言,曹叡微讶,侧头见秦朗亦满脸茫然时,心中不由愈发好奇。

自归入座后,才颔首而道,“卿且入座,详言之。”

“唯。”

夏侯玄依言入座,将心中所想细细道出。

“陛下,自逆蜀兵出陇右后,日渐兵盛,不日必然来犯我关中。我国已失凉州,兵将不复旧日之锐,若不以举国之力以赴,恐难御逆蜀西来也。而贼吴与逆蜀互盟,相互策应入寇,令我国不得已两线作战,故臣窃以为,御逆蜀必先破贼吴也。”

“彼贼吴所依者,乃大江天险、舟船之利也。若驱兵临城陆战,绝非我国之敌手。然彼无胆鼠辈,无有决死之心,每每临阵,常以舟船在后,稍有不顺则退兵,令我国无法重创之。如此,彼战罢实力犹存,连年入寇,令我淮南、荆襄不得安。亦可谓之,我国胜贼吴不难,唯难大破损其势、令其伤筋动骨也。故而,臣窃以为,不若略施小计,诱贼吴尽起大军入境而来,令我国得其时而击,一战可令淮南与荆襄数年安宁也。”

“陛下,臣父先前镇守荆州,故臣家中今犹存昔戍守荆州部曲。臣皆一一问过,知襄阳与樊城互为犄角,虽兵寡亦可守御无忧。是故,臣所思者,不若将荆襄数部将士调入关中,虚守备以示我国无有犯江陵之力,令贼吴以荆襄无忧而全力赴淮南。”

“陛下,此举无需忧贼吴会弃淮南而转来攻荆襄。先前陛下在荆襄大破贼吴,令贼吴荆南守备不复入寇之力。且贼吴素以水军立命,今已据合肥新城,必然图寿春入淮水,求攻之所得可赖水军戍卫也。”

“陛下,此策非臣自虑而得,乃是武帝定关中之策也。臣近日常拜访将率求教,亦听闻渭水之战时,武帝每每闻凉州有军来助贼韩遂与马超,则有喜色。其缘由乃是贼众虽多,但莫相归服、军无適主,故更易破之也。”

言至此,夏侯玄躬身而拜。

“臣不才,瞻武帝雄才画策,以为今贼吴自孙策定江东伊始,画郡县予将率养兵、军士私有,知将主而不知君上;若彼全力赴淮南,人自徇私,心必不一,我国破之不难也!言至此,望陛下自决之。“

曹叡听罢,一时无言。

因为夏侯玄看待局势的目光,与他昨夜所思不谋而合:为今局势,魏国不能再双线作战;但要令贼吴不复入寇,必然要先令其大败而归。

昔好座谈不务实的夏侯泰初,竟有此能邪!

心中诧异了一句,曹叡又阖目拈须思虑好一会儿,才笑颜说道,“卿折节向学,颇有所得。嗯,此策卿不可复言他人,归去罢。”

“唯。”

这次,夏侯玄径直行礼离去。

因为他知道,曹叡的不置可否,乃是记在心中了。

亦是真正认可了,他或能继先父夏侯尚之后成为魏国的干城。

待夏侯玄的身影消失在假山花木后,曹叡便侧头对秦朗发问,“以阿蘇之见,夏侯泰初之策可行否?”

言落,秦朗连忙起身行礼作答,“臣学疏才浅,无有计议军国大事之能,故而不敢置喙。臣窃以为,陛下不若录夏侯泰初之言,传去淮南与满太尉问计。”

“呵呵~~”

曹叡莞尔而笑,戏言道,“方才夏侯泰初有言曰‘位卑未敢忘忧国’,故而斗胆献策。反观阿蘇常督中军精锐,竟不思进言邪!”

“回陛下,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或许是与曹叡太熟稔了吧,秦朗倒也没有惶恐,反而笑颜自辩道,“若督兵临阵,臣不吝效命,然筹画军争,臣委实有心无力啊~~”

“哈哈哈~~”

顿时,曹叡畅怀。

亦不再多言,乃令人录夏侯玄之言传去与满宠。

而关乎李简亦有了决断。

乃是敕令司徒卫臻、司空崔林辟召李简入仕。

若彼不就,则让府僚私下嘱言彼不得再言逆蜀于凉州之政;且如司马懿一般,命人暗中监视李简,观其言行看是否乃奸细。

7017k

!--over--